了一跳,手里的画笔差点掉在地上,抬头看见樊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叫林溪,是个插画师,觉得你们工作室特别有味道,就忍不住想画下来。”
倾喃听见声音,端着两杯茶走出来,邀请林溪进工作室坐。
林溪看着墙上挂着的汉服、展示柜里的非遗配饰,眼睛都亮了:“我一直想做套‘古风插画集’,把传统文化画进画里,可总找不到合适的灵感,今天看到你们的工作室,突然就有想法了!”
凰慕当即就来了兴趣:“咱们可以合作啊!
你把我们的汉服、非遗配饰画进插画,我们把你的插画印在汉服、手帕上,做成‘插画汉服系列’,肯定特别受欢迎。”
林溪高兴得差点跳起来:“真的吗?那太好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溪成了“轻折柳”
的常客。
她跟着樊赟学做缠花,把缠花的制作过程画成步骤图;跟着倾喃去福利院,把孩子们穿汉服的样子画进插画;还跟着陈爷爷去竹编坊,画下老匠人编竹帽的场景。
她的画里,既有柳岸里的烟火气——巷口的热干面摊、卖冰粉的张奶奶,也有传统文化的雅致——穿汉服的姑娘、做非遗的匠人,每一笔都透着温柔。
可就在插画集快完成时,林溪却犯了愁——她想在插画里加些手写的古诗词,可自己的字不好看。
倾喃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苏墨的字就很好看,咱们请他来帮忙。”
苏墨听说后,当即就答应了,还特意练了几种字体,有飘逸的行书,也有可爱的楷书,根据插画的内容搭配不同的字体。
很快,“轻折柳x林溪”
古风插画集就完成了。
凰慕把插画印在棉麻布料上,做成了汉服、手帕、笔记本;樊赟则根据插画里的图案,做了同款缠花簪;倾喃则在工作室里设了个“插画展”
,把林溪的原画挂在墙上,还放了些印着插画的小礼物,供客人免费领取。
插画集布当天,工作室里挤满了人。
有来买插画汉服的姑娘,有来打卡插画展的游客,还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指着插画里的非遗技艺,给孩子讲传统文化的故事。
林溪看着眼前的热闹,拉着三人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的插画有了‘温度’,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
凰慕笑着说:“这是咱们一起的功劳。
以后咱们还可以合作更多系列,把柳岸里的故事、传统文化的美,都画进画里,穿在身上。”
樊赟和倾喃都点头,窗外的迎春花正开得热闹,柳岸里的春天,仿佛也因为这些温暖的合作,变得更加明媚了。
柳岸里的夏天,总少不了蝉鸣和冰粉的甜香。
“轻折柳”
工作室的后院里,凰慕搭了个小凉棚,樊赟在凉棚下种了些牵牛花,倾喃则摆了张竹桌,每天午后都在这里煮冰粉,等着朋友们来聊天。
这天下午,张叔突然提着个大西瓜来后院,擦着汗说:“丫头们,有个好消息!
巷里要搞‘柳岸里夏日文化节’,想请你们当牵头人,把咱们巷的特色都展示出来。”
凰慕当即就来了精神,把西瓜放在井里冰镇着,拿出笔记本开始写策划案:“咱们可以搞个‘巷陌市集’,让巷里的商户都来摆摊,再加上汉服秀、非遗体验,肯定热闹!”
可消息传出去后,却有商户犯了难——巷里的老商户大多是卖热干面、杂货的,不知道该怎么跟“文化节”
结合。
倾喃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咱们帮你们改造!”
她和凰慕、樊赟一起,挨家挨户给商户出主意:给张叔的热干面摊设计了“古风招牌”
,在摊位上挂些竹编灯笼;给卖杂货的王婶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