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他们很乐意跟工作室合作,还愿意提供陶瓷文化顾问和复刻陶瓷道具的支持。
倾喃也完成了合作方案的初稿,里面详细介绍了工作室的非遗资源、合作方式和预期效果。
凰慕则跟导演聊得很愉快,导演不仅同意了汉服设计和道具建议的合作,还邀请三人担任剧的“非遗文化顾问”
,在片尾署名。
下午,三人召开了工作室的全员会议,把跟剧组合作的事情告诉了大家。
学徒们都很兴奋,纷纷表示愿意帮忙——有的说可以负责汉服的制作,有的说可以帮忙设计陶瓷纹样,还有的说可以负责非遗周边的包装。
小徒弟更是激动地说:“我可以帮大家整理资料,还可以去片场帮忙打打杂,保证不添乱!”
看着大家热情高涨的样子,三人心里满是欣慰。
樊赟说:“这次跟剧组的合作,不仅是工作室的新尝试,也是推广非遗文化的好机会。
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让更多人通过影视剧了解非遗、喜欢非遗,让咱们的‘轻折柳’走得更远。”
十二月的柳岸里,工作室的染坊里飘着淡淡的草木香,樊赟、倾喃和凰慕正围着一张长桌,和学徒们一起研究铜官窑陶瓷纹样的汉服设计。
桌上摊着厚厚的铜官窑纹样图谱,从唐代的青釉褐彩缠枝纹,到宋代的白釉刻花莲纹,再到现代创新的陶瓷几何纹,每一张图纸都被标注了细节——哪些纹样适合绣在衣摆,哪些适合做领口装饰,哪些能和扎染工艺结合。
“咱们先从《铜官瓷语》剧组需要的‘工坊学徒服’入手,”
樊赟指着一张唐代简化缠枝纹图谱,“这种纹样线条流畅,绣在浅青色襦裙的下摆上,既符合剧里的时代感,又不会太繁复,方便演员做揉泥、递工具的动作。”
倾喃拿着布料样本补充:“我选了透气的棉麻面料,染的时候加入少量瓷土矿粉,能让布料呈现出类似陶瓷的哑光质感,拍照时会更有韵味。”
凰慕则负责纹样的简化与适配,她用铅笔在纸上勾勒修改:“原有的陶瓷纹样太复杂,绣在汉服上耗时又容易勾线,咱们把缠枝纹的枝叶简化成三瓣,莲纹的花瓣从八片减到五片,这样既保留了陶瓷的特色,又适合批量制作。”
学徒们围在旁边,有的记录尺寸,有的尝试用丝线绣小样,染坊里满是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丝线穿过布料的细微声响。
一周后,第一件“陶瓷纹样汉服”
样品完成了——浅青色棉麻襦裙的下摆,用米白色丝线绣着简化的缠枝纹,腰间系着一条土黄色布带,上面用褐色丝线绣了小小的陶瓷器图案,领口内侧还缝了一小块印有莲纹的细棉布。
当剧组的服装师看到样品时,忍不住上手摸了摸布料:“这质感太特别了,既有棉麻的软和,又带着点陶瓷的挺括,纹样也不抢戏,正好符合学徒服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