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国风养老院,竹影婆娑,樊赟、倾喃和凰慕正跟着施工队,在庭院西侧整理一间闲置的房间——这里将改造成“银非遗手作工作室”
,给老人们提供一个固定的手作空间,也方便存放竹丝、布料、漆料等材料。
房间的墙壁被刷成了温暖的米黄色,靠窗的位置搭了一排实木工作台,阳光能透过玻璃窗洒在桌面上,照亮老人们手下的竹丝与布料;墙角摆了几个顶天立地的储物柜,樊赟特意让人做了分层设计,上层放老人们的成品手作,下层放原材料,柜门上还贴了小周手绘的非遗纹样贴纸,透着几分活泼。
“咱们再在墙上挂几块木板,用来展示老人们的手作故事,”
倾喃指着空白的墙面,“比如张奶奶的竹编桃花挂件,旁边就挂一张她和孙女的合影,再贴一段她的故事,这样大家一进工作室就能感受到温暖。”
凰慕点头,还提议在房间里放一台旧电视,循环播放老人们做手作的视频和非遗短剧,“老人们累了的时候,看看这些视频,也能想起一起做手作的快乐时光。”
工作室快完工时,程师傅和郑师傅特意送来礼物——程师傅编了一个竹编屏风,放在工作室门口,上面编着“银匠心”
四个字;郑师傅则做了一套漆器笔筒,放在每个工作台上,笔筒上刻着不同的非遗纹样,有缠枝纹、回纹、云纹。
“老人们在这儿做手作,就得有像样的家伙事儿,”
程师傅拍着竹编屏风,“这屏风不仅好看,还能挡挡风,冬天老人们在这儿做手作也不冷。”
工作室揭牌那天,老人们都穿着干净的衣服,早早地在门口等着。
张奶奶拉着樊赟的手,看着工作室里的工作台和储物柜,激动地说:“以后咱们终于有专门的地方做手作了,再也不用在凉棚下风吹日晒了。”
樊赟笑着点头,给老人们分新的手作工具——程师傅定制的竹编篾刀、郑师傅调的环保漆料,还有联盟年轻团队买的软布手套,“这些工具都是特意为大家准备的,用着顺手,也安全。”
揭牌仪式后,老人们纷纷坐在工作台上,开始做手作。
张奶奶拿起竹丝,打算编一个竹编小篮子,送给即将来看她的孙女;李爷爷则拿出碎布头,准备拼一个布艺小老虎,送给养老院的小朋友;王奶奶坐在漆器工作台前,小心翼翼地给木片上漆,想做一个漆器书签,纪念今天这个日子。
樊赟、倾喃和凰慕穿梭在老人们中间,帮忙递工具、调整材料,工作室里满是竹丝的清香、布料的柔软和漆料的温润,还有老人们的笑声,格外热闹。
十一月,“银非遗手作工作室”
里的手作越来越多,竹编的篮子、布艺的香囊、漆器的书签,堆满了储物柜的上层。
凰慕看着这些手作,突然想起之前和国外养老院的联系——半年前,她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交流平台,认识了德国一家“传统手工艺养老院”
的负责人,对方对中国的非遗手作很感兴趣,还邀请她们有空交流。
“咱们可以和德国的养老院搞一次‘跨国非遗手作交流’,把老人们的手作寄过去,也看看他们的传统手作,”
凰慕把这个想法告诉樊赟和倾喃,“这样不仅能让老人们的手作走出国门,还能让他们和国外的老人交流,多一份快乐。”
樊赟和倾喃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当即开始筹备。
她们先和德国养老院的负责人沟通,确定了交流的细节:双方各选二十件老人手作,附上老人的照片和手作故事,通过快递寄给对方;然后通过视频连线,让两国的老人一起展示手作、分享故事;最后,把双方的手作放在各自的养老院展示,让更多人看到跨国非遗交流的美好。
老人们听说要和德国的老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