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里的夏天悄然收尾,巷口的老槐树开始落下细碎的叶子,张叔的小吃铺前,新摆上了装着桂花糖的玻璃罐——秋天要来了。
“轻折柳”
工作室的桌上,摊着阿依寄来的“民族丰收主题”
手作草图,上面画着苗家的稻穗纹、彝家的玉米纹、藏族的青稞纹,还有柳岸里的桂花,每一种作物都透着饱满的生机。
“沙玛阿支说这周末带彝寨的绣娘来,一起琢磨玉米纹的彝绣针法。”
倾喃拿着手机,屏幕里是沙玛阿支拍的彝寨玉米地照片,金黄的玉米穗在阳光下晃着,“她们还想把玉米叶编进手作里,既有丰收的感觉,又环保。”
樊赟凑过去看,手指在屏幕上划过玉米叶:“咱们可以用玉米叶做底,上面缝彝绣玉米纹,再缀个缠花的稻穗,做成丰收主题的挂饰,肯定特别有秋天的味道。”
凰慕则忙着联系洛桑师傅,想邀请他一起设计青稞主题的唐卡缠花。
电话里,洛桑师傅的声音带着笑意:“我正好有批新磨的矿物颜料,颜色像青稞穗一样黄,用来染缠花丝线最合适。
等忙完唐卡教学,我就带学徒去柳岸里。”
周末,沙玛阿支带着两位彝绣娘如约而至。
她们刚放下行李,就拿出带来的玉米叶和彝绣线,坐在工作室的暖炉旁(初秋的早晚已经有些凉),开始演示玉米叶编织技法——手指翻飞间,平平无奇的玉米叶就变成了小小的玉米篮。
“咱们把彝绣玉米纹绣在玉米篮上,再放个缠花稻穗,送给游客当丰收礼。”
沙玛阿支拿起刚编好的小篮子,眼里满是期待。
接下来的日子,工作室里满是丰收的气息。
樊赟每天用洛桑师傅寄来的青稞黄颜料染丝线,绕成缠花稻穗,每颗“稻粒”
都圆润饱满;沙玛阿支和绣娘们则在玉米篮上绣彝绣,金黄的丝线绣出玉米穗,绿色的丝线绣出玉米叶,生动又鲜活;倾喃则忙着画丰收主题的插画,打算印在手作的包装上,画面里,各族匠人一起收割作物,孩子们捧着玉米笑,满是烟火气;凰慕则联系了柳岸里的农户,要在文化周时摆个“丰收小市集”
,卖新鲜的玉米、稻穗和桂花,让游客感受真正的秋天。
洛桑师傅带着学徒来的时候,正好赶上第一批丰收挂饰完成。
他拿起一个玉米篮挂饰,看着上面的彝绣和缠花,笑着说:“咱们可以再做个青稞主题的唐卡挂毯,把苗绣稻穗、彝绣玉米、藏族青稞都绣在上面,拼成一幅‘民族丰收图’。”
四人当即就定了下来,洛桑师傅负责画唐卡底稿,樊赟和沙玛阿支负责绣纹样,倾喃则负责配色,大家分工合作,像在共同培育一份珍贵的果实。
合作中,学徒们也跟着学到了不少东西——有的跟着樊赟学缠花,有的跟着沙玛阿支学彝绣,还有的帮倾喃调颜料,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只懂唐卡,现在才知道,其他民族的手艺也这么有意思。”
一位学徒拿着刚做好的缠花稻穗,眼里满是惊喜,“以后我要把缠花技法融入唐卡,让我的作品更特别。”
九月中旬,“民族丰收主题”
手作基本完成。
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摆满了玉米篮挂饰、稻穗缠花、青稞唐卡挂毯,还有印着丰收插画的包装,每一件都透着秋天的温暖。
凰慕看着这些手作,在笔记本上写下:“丰收时节,民族同心,手作传情,暖意满巷。”
四人知道,丰收主题手作只是秋天的开始,接下来还有“丰收小市集”
和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而柳岸里的秋天,会因为这些满含心意的手作,变得格外热闹。
国庆前夕,“轻折柳”
工作室接到了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