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祖国!”
台下的孩子们都跟着鼓掌,眼里满是坚定的光芒。
分享会结束后,实验小学的校长和三人约定,要在学校里设立“戎光非遗角”
,定期邀请工坊的老匠人和志愿者来教孩子们做非遗手作,还会把《戎光非遗记忆册》放在学校图书馆,让孩子们随时能看老兵的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老兵的奉献,爱上非遗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校长说,“这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有意义。”
随后,三人又去了几所中学,开展了类似的分享会。
在市一中,有位高二学生在听完赵爷爷的故事后,主动提出要加入“戎光非遗志愿者”
队伍:“我爷爷也是老兵,他总说当年的故事,我想帮更多老兵留住记忆,也想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事迹。”
还有位美术老师,希望能和工坊合作,让学生们根据老兵的故事,创作非遗手作作品,举办“校园戎光非遗展”
。
这些反馈让三人备受鼓舞。
凰慕说:“把老兵故事和非遗文化带进学校,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还能让非遗传承有了新的力量。
以后咱们可以和更多学校合作,让‘戎光非遗’走进更多校园。”
樊赟点头:“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去革命纪念馆的‘戎光非遗展区’参观,让他们近距离感受老兵的故事和非遗手作的魅力。”
十二月末,柳岸里的小院飘起了小雪,“戎光非遗工坊”
里却热闹非凡——大家正在筹备“岁末戎光宴”
,邀请了身体状况允许的老兵、退役军人代表、学校师生和志愿者,一起庆祝新年,也纪念这一年来“戎光非遗关怀计划”
的成果。
工坊里挂满了大家做的非遗手作装饰——竹编的灯笼上贴着孩子们画的老兵肖像,漆器的挂饰上刻着“致敬英雄”
的字样,布艺的中国结上缝着小小的五角星。
桌子上摆满了美食,有竹编食盒装的饺子,有漆器托盘盛的水果,还有孩子们和老人们一起做的“戎光非遗蛋糕”
,蛋糕上用奶油画了炮兵阵地、雪地电台的图案,格外精致。
赵爷爷虽然身体虚弱,但还是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宴会上。
他坐在轮椅上,看着满室的手作装饰和热闹的人群,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当孩子们围过来,给他送上自己做的布艺五角星时,赵爷爷激动得握住孩子们的手:“谢谢你们,你们都是好孩子,要记住老兵的故事,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退役军人代表王先生站起来,举起酒杯说:“今天,我要敬三位老师和工坊的所有成员,是你们用非遗手作,帮我们老兵留住了珍贵的记忆,让我们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
也要敬孩子们,是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非遗文化和爱国精神的传承。”
大家纷纷举杯,小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宴会过半,樊赟、倾喃和凰慕站在台上,向大家分享了这一年的成果:“这一年,我们帮助了八位老兵还原记忆场景,出版了《戎光非遗记忆册》,在革命纪念馆开设了展区,还把老兵故事和非遗文化带进了十所学校,有两百多名志愿者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人都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最后,大家一起放起了烟花。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小院的每一个角落,也映着大家的笑容。
老兵们拉着孩子们的手,教他们唱当年的军歌;老匠人和志愿者们一起做着手作,聊着新一年的计划;樊赟、倾喃和凰慕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