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寒风渐起,“戎光非遗工坊”
里却暖意融融——为赵爷爷还原的“炮兵阵地模型”
终于完工了。
樊赟、倾喃和凰慕带着模型来到医院时,特意用深绿色的布料铺在病床上当“阵地底色”
,还在模型旁边放了小林画的肖像,甚至找来了一段当年的军号录音,准备给赵爷爷一个完整的“阵地记忆”
。
赵爷爷靠在病床上,眼神紧紧盯着竹编炮架,手指轻轻拂过铁皮炮管,声音带着颤抖:“这炮管的角度,和当年一模一样!
我记得那次任务,我们就是这样把炮架在高地上,对着远方瞄准,等命令一响,就能立刻开火。”
樊赟按下播放键,清脆的军号声在病房里响起,赵爷爷的眼睛瞬间亮了,跟着旋律轻轻哼唱起来:“这是集结号!
当年我们听到这个号声,就知道要到阵地集合,准备执行任务。”
病房里的护士和护工也围过来,听赵爷爷讲当年的故事。
“那时候我们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雪水,却没人喊苦,”
赵爷爷指着模型里的竹编沙袋,“这些沙袋都是我们自己堆的,堆得比人还高,能挡住敌人的子弹。
有次敌人的炮弹落在附近,沙袋被炸开了个口子,我们冒着危险,很快就补好了,阵地一点没丢。”
倾喃拿出一本空白的笔记本,递给赵爷爷:“赵爷爷,您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吧,我们把它放进《戎光非遗记忆册》的续集里,让更多人知道您和战友们的英雄事迹。”
赵爷爷接过笔记本,虽然手有些抖,但还是一笔一划地写起来,每一个字都透着对当年岁月的珍视。
离开医院前,赵爷爷拉着樊赟的手说:“谢谢你们,让我再‘回到’了炮兵阵地,再听了一次军号声。
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当了炮兵,守护了祖国的土地,现在我的故事能被记下来,我死也无憾了。”
樊赟眼眶泛红,握着赵爷爷的手说:“赵爷爷,您的故事不会被忘记,会永远留在记忆册里,留在大家心里。”
回到工坊后,三人立刻开始筹备《戎光非遗记忆册》续集。
这次不仅要收录赵爷爷的故事,还要把之前帮助过的老兵故事都补充完整,甚至加入志愿者和老匠人的“手作手记”
,让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非遗手作背后的心血。
程师傅在手记里写道:“编每一个模型,都像在和老兵的记忆对话,要用心,才能编出他们心中的场景。”
郑师傅则写道:“漆料的颜色要准,线条要细,因为每一笔都承载着老兵的情感,不能马虎。”
十二月初,当地的几所中小学起了“致敬老兵”
主题活动,邀请樊赟、倾喃和凰慕带着《戎光非遗记忆册》和非遗手作模型,去学校开展分享会。
第一站是市实验小学,校园里挂满了“向老兵致敬”
的横幅,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早早地在操场上等着。
分享会上,樊赟给孩子们讲了张爷爷的雪地电台、李爷爷的战友告别、赵爷爷的炮兵阵地故事,还展示了竹编帐篷、漆器电台、布艺士兵等手作模型。
当孩子们看到竹编帐篷上的褶皱、漆器电台上的按钮时,都忍不住出惊叹:“哇,这些手作好精致!”
“原来老兵爷爷当年是这样战斗的!”
倾喃还带着孩子们做了简单的非遗手作——用红色的布条拼贴五角星。
孩子们的小手虽然笨拙,但都做得格外认真,有的孩子还在五角星旁边画了小太阳,说要“送给老兵爷爷,祝他们像太阳一样温暖”
。
有个小男孩举着自己做的五角星,大声说:“我以后要当解放军,像老兵爷爷一样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