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柳岸里蝉鸣聒噪,“银非遗手作工作室”
却热闹得像开了花——自从剧本杀店提议合作开非遗主题剧本后,六人几乎每周都要聚在工坊里头脑风暴,连程师傅、郑师傅这些老匠人都被吸引过来,拿着竹篾、漆料在一旁出谋划策。
“咱们的剧本得有个核心主题,不能光堆非遗元素,”
樊赟摊开笔记本,上面画满了竹编铠甲、漆器妆盒的草图,“不如围绕‘寻找失传的非遗技艺’来写,玩家分不同匠人身份,比如竹编匠、漆艺师、声律师,各自掌握一部分线索,必须合作才能集齐技艺图谱。”
温叙言立刻补充:“声音线索可以和技艺结合,比如竹编匠人需要听竹丝断裂的频率判断密码,漆艺师要通过漆器碰撞的音色找暗格,这样既符合咱们的优势,又能让玩家沉浸式体验非遗。”
他说着,还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之前录的竹丝编织声,“你听,这段声音里藏着‘宫商角徵羽’的韵律,正好能当解谜线索。”
倾喃抱着一摞竹编样品,眼睛亮晶晶的:“道具我来负责!
可以做竹编密码盒,只有按对竹丝的交织顺序才能打开;还能编迷你竹编人偶,人偶的手势对应不同的线索提示。”
陆则从身后接过她手里的样品,笑着说:“我帮你录线索音频,比如竹编匠人专属的‘织丝口诀’,玩家得跟着口诀的节奏才能解开密码,这样咱们俩的优势就都用上了。”
凰慕则和沈亦舟趴在漆艺工作台前,手里拿着一块刚打磨好的漆木板:“漆器道具可以更有互动性,比如在漆盒上画半幅云纹,玩家需要找到另一半云纹的漆片,拼合后才能显现线索;还能做漆木骰子,骰子的每个面刻着不同的纹样,掷出的纹样组合对应不同的任务。”
沈亦舟点头,拿起一支漆笔在木板上补画云纹:“我可以给每个漆器道具配专属声效,比如打开漆盒时的‘咔嗒’声里藏着摩斯密码,增加解谜的层次感。”
老匠人们也没闲着,程师傅带着几个年轻徒弟编了一批竹编线索卡,每张卡片的竹丝纹路里都藏着细微的数字;郑师傅则调制了特殊的漆料,只有在紫外线灯下才能看到漆面上隐藏的纹样。
“咱们当年做手艺,讲究‘藏巧于拙’,现在做剧本道具,也得有这份心思,”
程师傅拿着竹编线索卡,给年轻人演示如何通过竹丝的疏密看数字,“让玩家在解谜时,不知不觉就懂了竹编的门道。”
九月初,非遗主题剧本《匠心密码》的道具和剧本初稿终于完成,六人决定先在工作室组织一场内部试玩,请养老院的老匠人、高校的非遗志愿者当玩家,收集反馈意见。
试玩当天,工作室被布置成剧本里的“非遗工坊”
场景——竹编屏风分隔出不同的“匠人区域”
,漆木书架上摆满了古籍道具,墙上挂着用竹丝编织的线索地图。
玩家们穿上定制的古风服饰,拿到各自的角色剧本,很快就代入了角色。
扮演“竹编匠人”
的志愿者小林,拿着倾喃设计的竹编密码盒,对着陆则录的“织丝口诀”
反复琢磨:“‘竹丝绕三圈,左压右,右压左,中间留一线’,这口诀对应的是不是密码盒上的竹丝顺序?”
她试着按口诀调整竹丝,果然听到“咔嗒”
一声,盒子打开,里面放着一张竹编纹样线索卡。
小林兴奋地举起卡片:“太神奇了!
我现在居然能看懂竹编纹样里的线索,感觉真的学会了一点竹编技巧!”
扮演“漆艺师”
的老匠人郑师傅,拿着凰慕做的漆木盒子,对着紫外线灯仔细查看:“这漆料调得好,隐藏的云纹只有在灯下才显形,还得把云纹的弧度和剧本里的‘声律表’对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