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戎光非遗工坊”
里,竹丝与漆料的气息交织,樊赟、倾喃和凰慕正忙着整理老兵们的故事与手作模型照片——她们要编一本《戎光非遗记忆册》,把雪地电台、哨位模型、战友剪影背后的故事都记录下来,既是对老兵的致敬,也让更多人能透过这些手作,看见那段峥嵘岁月。
整理张爷爷的资料时,樊赟翻到一张照片:张爷爷坐在病床上,手摸着竹编帐篷模型,眼里满是笑意,旁边放着那只复刻的铁皮水壶。
照片背面是张爷爷让护工代写的字:“谢谢你们,让我再回了一次营地。”
樊赟轻声说:“咱们要把这些细节都写进册子里,让读者能感受到张爷爷看到模型时的感动。”
倾喃负责收集老兵的口述录音,她把张爷爷讲的“雪地焐电台”
、李爷爷说的“战友小陈的牺牲”
、王爷爷回忆的“工事搭建夜”
都整理成文字,还特意标注了关键时间点和场景细节。
“这些故事不能只记个大概,”
倾喃对着录音笔反复核对,“比如王爷爷说当年搭建工事用了七天七夜,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这些细节能让故事更真实、更动人。”
凰慕则负责设计画册版式,她把竹编纹理作为底纹,用红色的漆料色做标题,还在每篇故事旁边留出版块,贴上手作模型的细节图——竹编帐篷的褶皱、漆器电台的按钮、布艺士兵的五角星,每一处都清晰可见。
“咱们还要在画册里放一张‘手作地图’,标注每个模型的制作过程,让读者知道这些非遗手作是怎么‘织’出老兵记忆的,”
凰慕指着设计稿说。
养老院的老人们也参与进来,程师傅写了一段“竹编手记”
,记录编帐篷模型时的心得:“要编出雪地帐篷的厚重感,竹丝得选三年生的毛竹,劈得比平时粗一些,每编三圈就要调整一次力度,才能做出自然的褶皱。”
郑师傅则在“漆器手记”
里写:“画电台按钮时,要根据张爷爷的描述,把最大的按钮放在右边,那是当年他最常按的电源键。”
八月初,《戎光非遗记忆册》初稿完成,樊赟、倾喃和凰慕带着画册去医院给老兵们看。
张爷爷虽然身体更虚弱了,但还是坚持要看画册,当看到自己的故事和模型照片时,他慢慢抬起手,摸着画册上的竹编帐篷,轻声说:“好,真好,以后有人看到这个,就知道我们当年是怎么守着电台的了。”
李爷爷则指着战友小陈的漆器肖像照片,眼里泛起泪光:“小陈要是知道,他的故事能被记下来,肯定会开心的。
九月,《戎光非遗记忆册》正式出版,印的三千册很快被当地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学校、图书馆预定一空。
樊赟、倾喃和凰慕还在柳岸里的小院举办了“戎光记忆分享会”
,邀请了几位身体状况允许的老兵、退役军人代表和学校师生参加。
分享会上,程师傅拿着竹编帐篷模型,给大家讲制作过程:“这帐篷的门帘编了整整三天,每天要调整十几次,就是为了还原张爷爷说的‘朝东开,能晒到太阳’。”
郑师傅则展示了漆器电台模型,指着按钮说:“这些按钮的位置,都是根据张爷爷的回忆定的,他说当年就是按这个键,联系上了总部,完成了任务。”
退役军人代表王先生看着模型,感慨地说:“我也是通讯兵出身,当年也在雪地执过勤,看到这个电台模型,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年轻时候。
谢谢你们用这么特别的方式,记录下我们老兵的故事。”
有位来自当地中学的老师,当场预定了五十本《戎光非遗记忆册》:“我们要把画册作为学校的‘爱国教育读本’,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手作和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