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兵们的奉献,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还有位学生在分享会结束后,找到樊赟说:“樊老师,我以后也想做非遗手作,帮更多人留住珍贵的记忆。”
分享会的余热还没散,樊赟、倾喃和凰慕又接到了新的邀请——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希望和她们合作,在馆内开设“戎光非遗展区”
,把老兵的手作模型、《戎光非遗记忆册》都展示出来,让更多参观者能通过非遗手作,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
筹备展区时,三人特意设计了“互动体验区”
,摆放了简单的竹编工具和布艺材料,让参观者能尝试编小小的五角星、拼贴士兵剪影。
有位参观者是位退伍军人,他在体验区编了一个竹编五角星,说要送给自己的孙子:“让他知道爷爷当年的故事,也让他了解咱们的非遗文化。”
还有位小朋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拼贴了一个布艺士兵,开心地说:“我以后要像这些老兵爷爷一样,做个勇敢的人。”
展区开放那天,张爷爷的家人特意赶来,他们带来了张爷爷的遗照——张爷爷在几天前安详离世了,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一本《戎光非遗记忆册》。
张爷爷的儿子说:“我父亲走得很安详,他说能把自己的故事留在画册里,留在纪念馆里,这辈子值了。”
樊赟、倾喃和凰慕看着遗照,心里满是感动,她们知道,张爷爷的故事,会和这些非遗手作一起,永远被铭记。
十月的柳岸里,桂花香气弥漫,“戎光非遗工坊”
又迎来了新的成员——一批来自高校的“非遗关怀志愿者”
,他们中有历史系的学生,有美术系的学生,还有手工专业的学生,都想为老兵非遗关怀出一份力。
志愿者培训会上,樊赟给大家讲了张爷爷、李爷爷、王爷爷的故事,还有《戎光非遗记忆册》和革命纪念馆展区的由来:“我们做老兵非遗关怀,不仅是帮他们弥补遗憾,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老兵们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还有咱们非遗文化中‘匠心传承’的精神。”
凰慕则教志愿者们简单的竹编、漆器、布艺技巧,还带他们参观了工作室里的手作模型,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非遗手作如何还原老兵记忆。
美术系的学生小林,在看到李爷爷的战友剪影墙后,主动提出要为更多老兵画肖像:“我可以根据老兵的照片,用漆器颜料画肖像,让他们的形象能更生动地留在手作里。”
手工专业的学生小苏则说:“我可以改进竹编工具,让编模型时更省力,也能让更多人学会竹编技巧。”
很快,志愿者们就参与到了新的老兵关怀项目中——为一位曾是炮兵的赵爷爷还原“炮兵阵地场景”
。
赵爷爷总说,当年他在炮兵阵地,每天看着炮管指向远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护好祖国的土地。”
志愿者们和工坊的老人们一起,用竹编做炮架模型,用铁皮做炮管,还用泥土色的布料拼贴阵地的沙袋,每一个细节都根据赵爷爷的描述反复调整。
小林根据赵爷爷年轻时的照片,用黑色漆料在木板上画了一幅赵爷爷站岗的肖像,旁边写着“炮兵赵爷爷,守护祖国”
。
当赵爷爷看到肖像和炮兵阵地模型时,激动得说不出话,他摸着竹编炮架,眼泪掉了下来:“就是这个样子,当年我们的炮架就是这样,我每天都站在这里,看着炮管,等着命令。”
樊赟、倾喃和凰慕看着志愿者们和老人们一起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
倾喃说:“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咱们的老兵非遗关怀才能走得更远,非遗文化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樊赟点头:“以后咱们还要和更多高校合作,建立‘戎光非遗实践基地’,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