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挺立在寒风中。
“轻折柳”
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新添了不少跨地域合作的非遗汉服——四川的蜀绣缠花芙蓉汉服、浙江的竹编节气汉服、山区孩子画的中秋汉服,旁边还摆着各地非遗传承人的手作,像一座小小的“非遗博物馆”
。
三人坐在工作室的后院里,翻着新的合作意向书,有成都景区的汉服礼盒订单,有浙江学校的竹编非遗课程请求,还有山区学校的春节主题活动邀请。
“明年咱们要把‘四季非遗汉服’做起来,”
樊赟指着桌上的设计稿,上面画着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梅花,“每一季都推出对应的非遗汉服,融入当季的习俗和手艺,比如春天做桃花蜀绣汉服,夏天做荷花竹编汉服,让每个季节都有非遗的味道。”
倾喃则在整理非遗课程的资料,计划把蜀绣、竹编、缠花等手艺整合起来,设计一套“非遗手艺进阶课”
:“低年级孩子学简单的缠花和彩纸灯笼,高年级孩子学竹编和蜀绣针法,让孩子能循序渐进地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凰慕则联系了全国的非遗博览会组委会,计划明年带着跨地域合作的非遗汉服去参展,让更多人看到不同非遗手艺的融合之美。
春节临近,山区的星光小学来视频,孩子们穿着自己做的汉服,举着写有“祝轻折柳老师春节快乐”
的牌子,对着镜头唱歌。
樊赟看着视频里的孩子,眼里满是温暖:“咱们明年春天再去山区,带孩子们做桃花汉服,教他们学简单的蜀绣针法,让他们也能体验更多非遗手艺。”
除夕夜,工作室的灯还亮着,三人坐在暖炉旁,手里拿着新的设计稿,讨论着明年的计划。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柳岸里的小巷;室内,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映得设计稿上的纹样格外生动。
她们知道,“轻折柳”
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还有更多四季的美景、更多非遗的手艺、更多孩子的笑脸,等着她们用一针一线编织,等着她们把非遗的美好与温暖,传递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更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