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木棉村,田埂上的草芽刚冒头,“非遗助农培训基地”
的挂牌仪式就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举行。
红色的绸布被揭开,“木棉村非遗助农培训基地”
几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亮眼,村民们围在基地门口,脸上满是期待——这是“轻折柳”
联合市农委、县文旅局共同打造的基地,既要教村民非遗手作,还要培训电商运营、直播带货技能,让大家真正掌握“造血”
能力。
基地的第一期培训课,来了三十多位村民,有之前在工坊做手作的大婶,也有刚回村的年轻人。
樊赟负责非遗手作课,第一节课教大家做“木棉缠花胸针”
——把晒干的木棉花瓣和珍珠结合,用金色丝线绕出圆形花托,别在胸前既精致又百搭。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戴胸针,咱们做的木棉胸针,既有特色又有故事,肯定能卖得好,”
樊赟边演示边说,还把胸针的搭配方法拍下来,放在培训教材里。
凰慕则负责电商运营课,她带着村民们熟悉网店后台,教大家如何上架商品、回复客服消息、分析销售数据。
“大家看这个后台数据,”
凰慕指着电脑屏幕,“上周咱们的缠花香包卖得最好,说明网友喜欢实用又好看的产品,下次可以多开这类手作。”
村里的年轻人小林学得最快,还主动帮其他村民记笔记,他说:“以前在城里做过电商,现在能把经验用在村里,帮大家一起赚钱,特别有意义。”
培训课还邀请了专业的直播讲师,教村民们如何做直播。
讲师从设备调试、话术设计到互动技巧,一步步耐心讲解,还让村民们轮流上台模拟直播。
张秀莲第一次面对镜头时,紧张得说不出话,在大家的鼓励下,她慢慢放松下来,拿着自己做的缠花胸针,介绍道:“这胸针是用咱们村的木棉花做的,每一朵都不一样,戴在身上,就像把春天带在身边。”
模拟直播结束后,讲师笑着说:“张大姐说得特别好,有真情实感,网友就喜欢听这样的故事。”
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不少村民都能独立完成手作、上架商品,甚至开启了自己的小直播。
大婶李娟开直播卖自己做的木棉染手帕,虽然观看人数不多,但每天都能卖出十几条,她笑着说:“以前只会在家种地,现在不仅会做手作,还会开直播,感觉自己也成了‘文化人’。”
基地还和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了长期培训班,每月定期开课,内容涵盖非遗手作、电商运营、直播技巧等。
樊赟说:“咱们建基地,不只是教大家做几件手作,而是要让大家掌握一辈子都能用的技能,让木棉村的非遗手作能长期展下去。”
四月的上海,春风和煦,国际童装展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轻折柳”
和法国品牌“petitf1eur”
合作的“中法非遗联名款”
童装,在展会上占据了显眼的展位,展位布置成“非遗童话镇”
的样子——蓝色的扎染布做成“小河”
,竹编的架子搭成“小房子”
,苗绣蝴蝶挂在“树枝”
上,联名款童装挂在“小房子”
里,像走进了一个充满非遗元素的童话世界。
联名款童装分为“春日蝶舞”
“夏日荷风”
“秋日枫韵”
“冬日梅香”
四个系列,每个系列都融合了中法非遗工艺:“春日蝶舞”
系列用苗绣蝴蝶做袖口,法国刺绣做领口;“夏日荷风”
系列用扎染布做面料,法国刺绣做荷花纹样;“秋日枫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