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也能热热闹闹的!”
倾喃眼睛一亮:“好啊!
咱们可以请苏墨弹古琴,陆衍带些古籍来,再让老匠人们来做非遗体验,肯定特别有意思。”
樊赟也点头:“我再做些暖手的缠花手炉,给来的人当伴手礼。”
可雅集的场地却成了难题。
原本定好的社区活动中心,临时被占用了,离雅集只有三天,三人急得团团转。
凰慕带着倾喃跑遍了柳岸里的大街小巷,要么场地太小,要么租金太贵。
就在两人垂头丧气地往回走时,巷口卖热干面的张叔喊住她们:“丫头,我这面铺后面有个小院子,虽然不大,但收拾收拾也能办活动,你们要是不嫌弃,就用呗!”
三人赶紧去看,院子里有棵老槐树,冬天虽然没了叶子,但枝桠舒展,正好能挂灯笼。
张叔还说:“我再把面铺的桌子搬出来,给大家当茶桌,再煮些热干面、桂花糊,让大家暖和暖和。”
樊赟当即就挽起袖子,带着学徒们打扫院子;凰慕则连夜修改策划案,把雅集分成了“古琴演奏”
“古籍品读”
“非遗体验”
“汉服茶会”
四个环节;倾喃则联系苏墨、陆衍和老匠人们,还在网上了雅集的消息,没想到报名的人特别多。
雅集当天,小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和竹编窗花,老槐树上系着五颜六色的绸带,风一吹,绸带飘起来,像极了春天的花。
苏墨坐在槐树下弹古琴,《梅花三弄》的旋律缓缓流淌,围坐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陆衍在院子的一角摆了张桌子,放着《天工开物》《东京梦华录》等古籍,不少人凑过去,听他讲古籍里的汉服故事;陈爷爷和染布老匠人则在另一边,教大家编竹编、染手帕,孩子们围在旁边,手里拿着刚编好的竹编小蚂蚱,笑得格外开心。
樊赟在院子里摆了个小摊,卖自己做的缠花手炉和暖手宝,每个手炉上都绣着不同的花纹,有梅花、有竹枝,特别精致。
有个小姑娘拿着手炉,拉着樊赟的手说:“姐姐,这个手炉好暖和,我要带回去给妈妈用。”
樊赟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以后要是喜欢,就来工作室找姐姐学做缠花呀。”
倾喃则和张叔一起,给大家端茶送水。
张叔煮的桂花糊甜滋滋的,热干面也香喷喷的,大家捧着热乎的食物,坐在院子里聊天,时不时有人穿着汉服站起来,走两步展示自己的衣裳,院子里满是笑声。
有位阿姨拉着倾喃的手说:“姑娘,你们办的这雅集真好,让我们这些老人也感受了一把年轻人的热闹,还学到了不少传统文化。”
雅集快结束时,苏墨突然站起来,走到倾喃身边,拿起古琴,弹起了《凤求凰》。
陆衍也笑着把凰慕拉到身边,手里拿着一本《诗经》,轻声念起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樊赟看着眼前的场景,笑着掏出手机,把这温馨的一幕拍了下来。
雪又开始下了,小院子里的红灯笼在雪中显得格外温暖。
倾喃看着身边的朋友们,看着满院子的欢声笑语,轻声说:“咱们的雅集,就像个温暖的小窝,把大家都聚在了一起。”
凰慕点点头,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字:“最冷的冬天,因温暖的相聚而变得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