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让非遗活在当下,让传统走向未来。”
第十二章他乡故人
腊月的柳岸里总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气,这天“轻折柳”
刚开门,就有个穿着驼色大衣的女人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行李箱,笑着说:“请问,这里是凰慕、樊赟、倾喃开的工作室吗?”
三人愣了半天,才认出眼前的人是苏晚——倾喃的高中同学,也是当年唯一一个在她被嘲笑“穿汉服像唱戏”
时,站出来帮她说话的人。
苏晚大学毕业后去了国外,这是时隔八年第一次回锦川。
倾喃激动地拉着苏晚的手,把她迎进工作室,樊赟赶紧泡了杯桂花奶茶,凰慕则拿出刚做好的“春节汉服策划案”
,絮絮叨叨地讲着工作室的近况。
苏晚听着听着,眼睛就红了:“我在国外总刷到你们的视频,看着你从当年那个不敢穿汉服的小姑娘,变成现在这么自信的样子,真为你高兴。”
原来,苏晚这次回来,是想请“轻折柳”
帮她做一套汉服——她要在国外的“中国年”
活动上穿,还想带着工作室的汉服去参展,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汉服文化。
“国外很多人对汉服的印象还停留在‘古装’,我想让他们知道,汉服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就像你们做的这样。”
苏晚说着,从行李箱里拿出一本相册,里面全是她在国外拍的照片,有她在唐人街穿汉服的样子,也有外国人好奇触摸汉服的场景。
三人当即就答应了,凰慕专门做了“文化输出汉服方案”
,根据国外“中国年”
活动的主题,选了宋代的褙子和明代的马面裙,还在服装设计里加了不少锦川的元素——蓼蓝染的衬里、竹编的腰带、银锻打的扣子。
樊赟则连夜赶制配饰,在缠花簪上绣了“锦川”
二字,还做了个小巧的银锁,里面刻着“故乡”
。
苏晚试穿汉服那天,正好赶上工作室的非遗体验课。
陈爷爷看着苏晚的汉服,笑着说:“丫头,你穿这身去国外,就是把咱们锦川的文化带出去了!”
说着,还把自己编的竹编灯笼送给苏晚:“带上这个,让外国人也看看咱们的竹编手艺。”
染布老匠人也拿出一块刚染好的蓼蓝染布料:“这个给你做披肩,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国的染布有多好看。”
苏晚抱着这些礼物,眼泪止不住地掉:“谢谢你们,我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出去国外那天,三人去机场送她。
苏晚穿着汉服,站在机场大厅里,不少人都围过来拍照,还有外国人好奇地问:“这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吗?真漂亮!”
苏晚笑着点头,给他们讲汉服的历史,讲锦川的非遗技艺。
看着苏晚的背影消失在安检口,倾喃轻声说:“原来,咱们的汉服不仅能温暖身边的人,还能把中国的美带到更远的地方。”
樊赟攥着手里的缠花,笑着说:“等她回来,咱们再给她做套新的,让她下次带更多人来了解汉服。”
凰慕则掏出笔记本,在“春节策划案”
后面添了一行:“让汉服成为桥梁,连接故乡与远方。”
柳岸里的风还在吹,糖炒栗子的香气飘得很远,“轻折柳”
的招牌在阳光下闪着光,仿佛在诉说着,关于美、关于温暖、关于传承的故事,还在继续。
锦川市的第一场雪落下来时,“轻折柳”
的玻璃门上贴满了红色的窗花,都是陈爷爷带着孩子们编的竹编窗花,阳光透过竹纹照进来,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影。
凰慕拿着张策划案,拍在樊赟和倾喃面前:“咱们办场‘暖冬汉服雅集’吧,让大家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