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云南大理,寒意渐浓,扎染村的染缸却依旧冒着热气。
樊赟和倾喃带着工作室的学徒,如约来到段师傅的扎染作坊,筹备“秋冬扎染汉服系列”
。
作坊院子里,晒着刚染好的深靛蓝扎染布,风一吹,布料上的白色花纹像水波一样晃动,段师傅指着布料笑着说:“秋冬款要选深色调,我特意调了浓一点的染液,染出来的布既保暖又显质感,正好做汉服的外层。”
这次的“秋冬扎染汉服”
,设计上更注重实用性和保暖性。
樊赟选了厚实的棉麻面料,外层用深靛蓝扎染布,上面用“捆扎法”
做出银杏叶、枫叶的纹样,呼应秋冬的季节特色;内衬用浅灰色棉布,绣着蜀绣的腊梅纹样,既保暖又增添了精致感;腰间系着老陈师傅编的竹编腰带,上面缀着小铃铛,走路时叮当作响,多了几分灵动。
段师傅教大家用“折叠扎染法”
做银杏叶纹样——把布对折三次,用棉线在边缘捆出银杏叶的形状,再放进染缸里浸泡。
“泡的时间要比夏天长十分钟,”
段师傅边演示边说,“冬天温度低,染液渗透得慢,时间长一点,颜色才均匀。”
学徒们跟着段师傅的步骤操作,有的捆出银杏叶,有的捆出枫叶,还有的捆出雪花,染出来的布料各有特色,像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除了汉服,三人还计划开秋冬扎染配饰——扎染围巾、扎染手套、扎染背包。
段师傅用浅靛蓝扎染布做围巾,上面用“夹扎法”
做出细条纹,围在脖子上既保暖又时尚;倾喃则教大家做扎染手套,在手套的指尖处扎出小雪花纹样,既好看又不影响手部活动;樊赟用扎染布做背包,搭配竹编的包带,既结实又有非遗特色。
样品做好后,三人在扎染村开了一场小型直播,向网友展示“秋冬扎染汉服系列”
。
樊赟穿着深靛蓝扎染汉服,站在染缸旁,对着镜头说:“这件汉服的外层是用段师傅的扎染布做的,内衬绣了腊梅,冬天穿既保暖又有年味,马上要过年了,穿这件汉服走亲戚,肯定特别亮眼。”
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这个颜色太适合冬天了!”
“已经下单了,等着过年穿!”
直播结束后,段师傅的扎染布订单一下子多了起来,不仅有工作室的订单,还有不少外地的服装厂来订购,想把扎染布用到秋冬服装的设计中。
段师傅笑着说:“以前咱们的扎染布只在当地卖,现在通过你们的直播,全国都知道了,以后咱们的扎染手艺肯定能传得更远。”
十二月初,“非遗助农成果展”
在锦川市文化中心拉开帷幕。
展厅里,摆满了这一年来“轻折柳”
帮助各地村民开的非遗产品和农产品——木棉村的干花缠花、香包,苹果村的苹果干、苹果酱,核桃村的核桃壳手作,葡萄村的葡萄皮染布,还有段师傅的扎染布、老陈师傅的竹编配饰,琳琅满目,像一座小小的“非遗助农博物馆”
。
展厅的入口处,放着一个大屏幕,循环播放着“非遗助农探访”
直播的精彩片段——木棉村村民采摘木棉花的场景,苹果村果农摘苹果的笑脸,核桃村老匠人教孩子们编竹篮的画面,每一个片段都透着温暖与希望。
不少观众站在屏幕前,看得格外认真,有的还拿出手机拍照,说要把这些故事分享给朋友。
成果展的互动区,设置了非遗手作体验项目。
木棉村的张秀莲带着几位大婶,教观众做干花缠花;苹果村的老秦教大家做苹果干挂件;段师傅的徒弟教观众做简单的扎染手帕。
体验区排起了长队,大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