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柳岸里,桂花香气漫过青石板路,樊赟、倾喃和凰慕坐在小院的藤椅上,手里捧着刚收到的“非遗传承贡献奖”
证书。
电视里正播放着一则新闻——当地民政部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国风养老院”
公益项目,为老年人群体打造融合传统非遗元素的养老环境,让老人们在晚年能接触刺绣、竹编、传统戏曲等文化活动。
新闻结束后,院子里陷入了沉默。
倾喃先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感慨:“咱们现在能安安稳稳在小院里喝茶、整理非遗资料,可还有很多老人,一辈子没接触过这些美好的东西,晚年生活也孤单。”
凰慕点头,想起之前在竖店认识的一位老演员,退休后独居,每次通电话都念叨“想再穿一次汉服,再看一场皮影戏”
,却没机会实现。
樊赟摩挲着手里的证书,突然说:“咱们这几年靠非遗项目攒了些积蓄,不如捐给国风养老院项目吧?留一小部分够咱们养老就行,剩下的,让更多老人能在有非遗陪伴的环境里安度晚年,不是更有意义吗?”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瞬间激起了另外两人的共鸣。
倾喃眼睛一亮:“我早就觉得那些积蓄放在银行里可惜,能用来做公益,还能和非遗结合,再好不过了!
咱们还可以建议养老院开非遗体验课,请程师傅、郑师傅他们去教老人们编竹编、画漆器。”
凰慕也跟着补充:“我可以帮养老院策划非遗活动,比如春节办汉服茶会,中秋搞灯笼制作,让老人们的生活热闹起来。”
三人越说越兴奋,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去民政部门了解项目详情。
睡前,樊赟翻出自己的积蓄账本,看着上面的数字,想起这些年拍短剧、做非遗体验课的点点滴滴——每一笔钱都浸透着她们的心血,如今能用来帮助老人,她心里没有不舍,只有踏实。
第二天一早,三人来到当地民政部门,找到负责国风养老院项目的工作人员。
当工作人员听说她们要捐赠大部分积蓄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你们三位是非遗领域的名人,这笔钱对你们来说也不是小数目,真的想好了吗?”
樊赟笑着点头:“我们早就想好了。
钱是身外之物,能让更多老人享受非遗带来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还有一个请求,希望养老院能多融入非遗元素,比如用竹编做家具装饰,用漆器做日常用品,再开些简单的非遗体验课。”
工作人员感动地说:“你们不仅捐钱,还考虑得这么细致,真是太感谢了!
我们一定会按照你们的建议,把国风养老院打造成非遗文化氛围浓厚的养老家园。”
从民政部门出来后,三人又马不停蹄地去拜访程师傅、郑师傅等非遗传承人,邀请他们参与养老院的非遗课程。
程师傅一听是为老人做事,当即答应:“我这辈子就会编竹编,能教老人们编个小挂件、小篮子,让他们晚年不孤单,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郑师傅也笑着说:“我可以教老人们在小木片上涂漆、贴简单的螺钿,做个小书签当纪念,肯定受老人们喜欢。”
接下来的日子,三人一边整理积蓄,办理捐赠手续,一边忙着和养老院的设计师沟通非遗元素的融入。
樊赟建议在养老院的庭院里搭竹编凉棚,夏天能遮阳,老人们还能在凉棚下学竹编;倾喃提议在走廊的墙上挂非遗主题的照片,有她们拍的匠人工作场景,也有年轻团队做的非遗手工艺品;凰慕则规划了“非遗活动日历”
,把每个月的活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一月剪窗花,二月编元宵灯,三月做桃花糕,让老人们每个月都有新期待。
有天下午,三人去养老院的建设现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