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行动严格遵循着特种作战的至高准则——隐匿与纪律。
交流仅依靠眼神和极简单的手语,所有可能反光的物品都被妥善处理,确保不留下任何有人经过的痕迹。
凭借这种高的技艺,他们成功渗透至密松镇外围,甚至深入到了日军防御的纵深地带。
他们在能够俯瞰全镇的制高点上建立潜伏观察点,透过高倍率炮队镜,像扫描一样记录着日军工事的位置、交通壕的走向、物资堆积点以及人员活动规律。
有时,他们会冒险抵近至日军哨位几十米内,如同岩石般静止,用数小时记录下哨兵换岗的准确时间间隔。
他们甚至找到了日军的野战电话线,成功搭线,窃听到了部分关于兵力调配和补给情况的通话内容。
所有这些极其宝贵的情报,都被迅整理,通过便携电台以加密短波的形式,跨越丛林与山川,源源不断地传回后方的师、军级指挥部。
攻击起的那个清晨,天色未明。
当“幽灵”
小队传回的最后一个目标坐标被确认后,集团军直属的重炮群出了怒吼。
这不再是无目的的覆盖射击,而是一场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
先言的是155重炮连。
“目标,密松镇东南角,疑似日军大队指挥部,一号装药,一试射!”
炮长命令。
“轰!”
远处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片刻后,特战中队观察员回报:“命中目标区域,建筑物部分坍塌!”
“全连,同一坐标,三急射!”
紧接着,1o5榴弹炮营也对预先标定的日军机枪阵地、迫击炮位、物资囤积点进行了精准而猛烈的覆盖射击。
炮火并非盲目覆盖,而是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了毁伤效率,同时减少了弹药浪费和对镇内可能存在的平民区域的误伤。
与此同时,集团军电子战分队的功率干扰机开始对已知的日军无线电频段实施高强度阻塞式干扰。
日军各部队之间、下级与上级之间的无线电联系顿时变得嘈杂不清,甚至完全中断,其指挥协调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炮火准备过后,地面攻击开始。
新二军1o4师315团(代号“钢刃”
团)担任主攻。
团长高战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横亘在进攻路线上的密松河。
日军炸毁了河上唯一的石桥,并在对岸构筑了机枪阵地,企图凭借河流天险进行阻击。
“工兵连!
上前架设浮桥!”
高战云下令。
配属315团作战的集团军工兵连在接到命令后,立刻如同精密的机械般运转起来。
他们分成数个小组,冒着对岸日军射来的冷枪和不时落下的九二式步兵炮和掷弹筒的骚扰,迅冲到南宛河岸边。
架桥作业立即展开。
一部分工兵跳入齐腰深的河水中,用肩膀扛起预制桥桁构件,另一部分则在岸边利用橡皮艇和轻型突击舟,将更大的门桥组件推向河心。
水流湍急,冰冷刺骨,工兵们喊着号子,奋力稳住浮动的器材,用钢缆和连接器将其紧紧固定。
负责火力掩护的工兵,在河岸堤坝后架起勃朗宁1917重机枪和bar自动步枪,向对岸任何可能隐藏狙击手或观察员的位置进行压制性射击,子弹打得对岸的树叶和泥土纷飞。
“烟雾弹!
释放烟雾,遮蔽架桥区域!”
指挥官一声令下,数十5烟雾生器被投掷到河面上空,更多的则被放置在岸边顺风处。
浓密的白色烟幕很快生成,并顺着微风向下游飘散,如同一道厚重的帷幕,将工兵们奋力架桥的河段严实实地笼罩起来,有效地干扰了日军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