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初,八莫,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总指挥部
中国驻印军总司令李锦上将的目光已投向了东南方向的下一个战略要地——南坎(nahka)。
攻克南坎,将彻底打开通往滇西芒友的道路,实现与国内远征军的胜利会师,全面打通中印公路指日可待。
然而,横亘在通往南坎道路上的,是日军一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
情报与前线侦察汇总显示,日军第56师团第55联队主力(欠一部),在联队长山崎四郎大佐指挥下,正依托八莫至南坎公路(八南公路)沿线及其两侧的险要山地,特别是公路以东的“芒友山脉”
余脉,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企图迟滞我军进攻,为南坎守军加强防御争取时间。
日军第56师团第55联队主力,在联队长山崎四郎大佐的指挥下,充分利用了八南公路沿线,特别是公路以东“芒友山脉”
北段余脉的复杂地形,构建了一套极具韧性的纵深防御体系。
其防御部署层次分明:
第一线(前沿警戒与迟滞地带):由少量步兵和机枪小组构成,依托公路两侧的丘陵、村落废墟和林地,设置了大量隐蔽的伏击点、狙击位和诡雷区,旨在迟滞、消耗和侦察我军主力进攻方向。
第二线(主抵抗地带):这是山崎联队的防御核心。
兵力主要部署在一系列互成犄角、海拔较高的关键山头上(如255高地、317高地等虚构地名)。
这些高地经过精心改造,构筑了大量的土木结构机枪工事、迫击炮位、隐蔽良好的散兵坑和交通壕,许多火力点都设置在反斜面上,以躲避直瞄炮火。
阵地前沿普遍设置了多层铁丝网和密集的雷区。
第三线(纵深支撑与指挥部):联队指挥部、炮兵阵地(通常配备四一式山炮或九二式步兵炮)、后勤仓库以及预备队,则部署在更后方、地形更为隐蔽的山谷或反向斜坡地带,以确保其持续作战能力和指挥稳定性。
公路封锁:在公路本身的关键转弯处或隘口,日军也设置了路障,并部署了反坦克枪或射炮,以防备中国军队的装甲部队沿公路快突进。
整个防御体系强调以点控面,各支撑点之间力求形成交叉火力,企图通过节节抵抗,将中国军队拖入对其极为有利的山地消耗战之中,从而达到其迟滞我军攻势的战略目的。
李锦站在巨大的沙盘前,目光锐利。
沙盘上,八南公路如同一条蜿蜒的细线,两侧代表山地的区域插满了代表日军的红色小旗。
“山崎联队,”
李锦的手指重重点在沙盘上敌阵核心区域,“是块硬骨头。
但其孤军突出,位于南坎主要防线之外,正是我军围而歼之的绝佳目标!
打掉它,南坎门户洞开,日军士气必将遭受重创!”
他抬起头,看向麾下众将,命令清晰果断:
“命令!”
“新二军沈德威部!”
“到!”
以防守坚韧着称的新二军军长沈德威应声而起。
“以你部主力,沿八南公路及其两侧山地,向敌55联队核心阵地起正面强攻!
务必吸引其主力,缠住他们!”
“是!
我部‘磐石’之名,亦可为攻坚之锤!”
沈德威信心十足。
“第七军楚南河部(含装甲部队)!”
“到!”
“以你部装甲主力,配属精锐步兵,从新二军攻击区域东侧,沿山地丛林地带,进行大规模迂回穿插!
务必克服地形困难,插至山崎联队侧后,切断其通往南坎的退路,并阻击任何来自南坎方向的增援!”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