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敬礼:“谢委员长!
学生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他必须用行动重新证明自己。
就在杜聿明于重庆和昆明经历内心煎熬与寻求救赎的同时,印度蓝姆伽训练营,则是一片热火朝天、脱胎换骨的景象。
复仇的渴望化作了近乎自虐的训练热情。
李锦的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是蓝姆伽当之无愧的核心和拳头。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以原新38师为基干,补充了大量从国内空运来的知识青年兵员。
孙立人治军极严,完全采用美式训练方法,强调火力、机动和官兵素质。
部队步兵战术、炮兵协同、工兵作业水平进步神,求战欲望极其强烈。
·新二军(军长沈德威):“磐石坚垒”
的风格依旧,但在美式装备和训练下,防御变得更加主动和富有弹性。
沈德威狠抓反坦克和阵地构筑训练,他的部队是未来攻坚和固守的可靠保证。
·第七军(军长楚南河,实际训练由韩晓征主导):重建工作卓有成效。
虽然失去了德式重装甲,但美制的4谢尔曼坦克、3斯图亚特坦克、1o坦克歼击车以及大量的卡车、吉普车,使得第七军迅恢复并转型为一支高度机械化的突击力量。
韩晓征虽然无法再亲自驾驶坦克冲锋,但他将自己对装甲战的深刻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特别强调步坦协同、长途奔袭和故障排除。
装甲兵的魂,被保留了下来。
李锦本人则不断巡视各部队,观摩演习,与史迪威及美军教官团争论战术细节,确保训练符合未来反攻缅北丛林、山地作战的实际需要。
他的越视野使得他经常能提出一些让美军教官都感到惊讶的战术改进意见。
集团军直属部队基本建制尚存,但除重炮,特战,通信部队外,其余部队伤亡较大。
梁卫国的第二集团军(此时仍主要在编练中,以后续国内补充部队和收容的散兵为基础)也在加紧组建和训练,虽然装备和训练水平暂不及第一集团军,但同样士气高昂。
整个蓝姆伽,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熔炉,将失败、屈辱、仇恨与美式装备、先进技战术融合在一起,锻造着一柄寒光四射、渴望饮血的复仇之剑。
而在遥远的云南保山、弥渡地区,另一支特殊的部队也在悄然重生。
经过李锦的极力保荐和**石的最终肯(蒋也认为需要一支特色部队用于滇西和缅北作战),新编第三军的番号被重新启用。
军长人选,正是创造了东路撤退奇迹的周卫国中将(晋升)。
这一任命在国内军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个黄埔九期生、资历尚浅的将领跃升军长,实属罕见。
但周卫国独特的敌后生存和特种作战经验,以及他带回来的那几百名历经血火考验的老兵种子,成为了说服各方的最有力理由。
这支部队被赋予了明确的定位:山地丛林作战与特种突击。
优先补充兵员时,注重挑选云南、贵州等地熟悉山地环境的士兵,以及身体素质好、文化程度较高、有冒险精神的青年。
装备上,全部换装美械,但侧重自动化武器(汤姆逊冲锋枪、1卡宾枪、bar)、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野战电台、以及大量的爆破和攀爬器材。
训练完全不同于常规部队。
周卫国将其在德国所学和缅北实战经验相结合,制定了极其严苛的训练大纲:长途武装越野、野外生存、渗透侦察、攀岩泅渡、偷袭破袭、引导炮火、小分队协同……训练伤亡率甚至比蓝姆伽还高。
政治部主任由林风眠挑选的精干人员担任,强化爱国主义和仇日教育,同时灌输忠诚于这支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