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个月高强度、高标准的整训,“擎天”兵团这把利剑被磨砺得更加锋利。新补充的兵员在孙立人严苛的训练和楚南河组织的实战化演习中,迅速融入了部队的作战体系,积累了初步的协同作战经验。美式装备的优势被进一步挖掘,各兵种之间的配合愈发娴熟。就在兵团上下求战心切之际,新的命令到来:日军在东南沿海地区蠢蠢欲动,有迹象显示其企图巩固占领区并掠夺资源。“擎天”兵团作为战略预备队,奉命驰援第三战区,挫败日军企图。
李锦率领麾下七个精锐军,浩浩荡荡开赴第三战区。此时的“擎天”兵团,与数月前在豫西鄂北苦战时的状态已不可同日而语。部队士气高昂,装备精良,补给充足。
在第三战区的广袤战场上,战事呈现出与华中截然不同的特点。这里水网密布、丘陵起伏,敌我据点交错,更多地表现为一系列高强度的机动攻防和要点争夺。李锦深谙练兵之道,他并未将庞大的第一机动兵团一次性投入,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可轮换使用的战略预备队,根据第三战区长官部的需求和具体战场形势,轮番使用各军,让这支新生的铁军在实战中淬火,以达到锻炼部队、积累多地形作战经验的目的。
军长李鸿,将他从孙立人那里继承来的犀利风格,完美应用在了浙西的崇山峻岭之中。
目标是日军盘踞的“黑风寨”据点。该据点控制着一条重要的山区通道,地势险要,日军利用天然洞穴和坚固的砖石碉堡,构成了交叉火力网。他采取了 “中心开花”战术:
1. 精准炮火准备: 李鸿并未强攻正面。他首先请求周振邦的炮兵部队,使用m1 105mm榴弹炮和m2 107mm化学迫击炮,对已由王大山特种部队侦察标记的日军核心碉堡和指挥所,进行了极其精准的“外科手术式”打击。炮火持续时间短,但破坏效果显着。
2. 特战引导奇袭: 在炮击掩护下,一支特战小队(由陈默麾下精锐组成)利用钩索和夜暗,从绝壁攀援而上,渗透到“黑风寨”侧后,无声地清除了警戒哨。
3. 侧翼强攻与中心突入: 黎明时分,新38师一个主力营在特战小队引导下,从日军认为“无法通行”的侧翼悬崖发起强攻,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与此同时,另一个精锐连队则沿着炮火开辟的通道,向据点核心猛插。这支“中心开花”的部队,装备大量汤姆森冲锋枪和bAR自动步枪,在近距离内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迅速分割了日军防御。
经过激烈巷战和洞穴清剿,新一军以较小代价,成功拔除了“黑风寨”这颗钉子,展现了其卓越的山地攻坚和渗透突击能力。此战,成为了新一军在第三战区的经典开场。
第七军军长刘慧平,指挥着他的装甲铁拳,在相对开阔的赣北地域,上演了几场教科书般的快速突击。
刘慧平率军反击日军一个孤立据守的步兵大队。 陈启明的防空部队在前沿展开,m1 90mm高射炮和博福斯40mm炮构成防空网,有效驱散了日军前来骚扰的零星战机。周振邦下属的一个105mm自行榴弹炮营(m7“牧师”) 伴随前进,在装甲集群前方数百米处,打出一道精准的“徐进弹幕”,为坦克清扫障碍、压制日军反坦克火力。
m4A3E8“谢尔曼” 中型坦克(装备76mm炮)和m5A1“斯图亚特” 轻型坦克组成的混合集群,以高速冲击队形,直接冲向日军阵地。坦克并不恋战,而是利用其机动性和火力,快速穿透日军前沿,直扑其核心阵地和后勤节点。
搭载m3半履带车的装甲步兵紧随坦克,车顶的.50机枪提供持续压制。坦克一旦突破,步兵立即下车,以坦克为依托,清剿战壕内的残敌,巩固突破口。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步坦之间通过电台和旗语保持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