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写这部分内容两章合一章,真不是一更】
从两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再到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体。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再到辛亥革命,改天换日覆灭帝制。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国建立,朱元璋他们本以为,华夏大地心心期待的光明就会出现。
却未曾料到…
民国之后,还有一个新中国。
是新中国终结了这一切。
难道天下为公的中华民国,仍不是华夏所需要的?
朱元璋和朱标眉头紧锁。
当初听到“三民主义”时,二人就被震撼得不轻。
“民族”:驱除鞑辱,恢复中华。
“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民国应运而生。
“民生”:平均地权。
造反出身的朱元璋自问这理论并无什么问题,也很符合当时之需要。
民国建立,照这样发展不行?
那为何中华民国还是走向失败?
看出二人此时的想法,许易解释道:
“民国虽建立,但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人窃取。”
“当时国内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依赖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
“结果就是,民国政府有名而无实,国内军阀势力在帝国主义扶持之下开始混战。”
“只可惜收拾山河的北伐重任没有完成,孙中山先生就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在遗嘱中写道: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
唉——
幽幽的哀叹声在客厅响起,仿佛在对这位斗士予以同情。
七尺之躯最遗憾之事莫过于壮志未酬,尤其此等开天辟地的伟业。
当年诸葛孔明何尝不是忠心昭日月,六出祁山,一心想着光复汉室。
可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朱棣眼神带着一层薄雾,坚定道:
“他没有输!”
“只是光阴不容他,而他面对的敌寇太强大。”
一向要强的朱元璋也没有反驳,在那种形势下能推翻帝制,已然是巨大胜利。
许易给了朱棣一个赞誉的眼神。
是啊…
以最终成败论一人,将诸事置于一人之身,那确实太过严苛。
孙先生之功绩,华夏儿女人尽皆知,只可惜三民主义被人拿来当统治工具,背离了他的初衷。
不为名利,散尽家财革命,正如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他,纯粹宛如烈日,照亮了前路!
许易强收拾好心情,面带微笑道:
“那个时代的无数先烈,他们都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他们那颗心纯粹而热忱,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着属于他们的战斗。”
“——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
“单以成败论英雄,反而在玷污他们的理想。”
半暗的灯光下,一双双明亮的眼眸忽地一垂,或思或羞。
纵然处在“家天下”的世界,他们仍会被这股崇高信念感染。
大明哪怕有一人,已经是大明的福分。
而在后世,这是一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这如何不动人心弦?
死寂的气氛,足足沉寂了好一会儿。
这时,一直不说话马皇后忽地开了口。
“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解忧。”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
“火焰由人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