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符号。
他的战略直觉,他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他那种在危机中寻找破局点的本能,正在这日复一日的“安逸”中被慢慢消磨。
他甚至开始有些羡慕周擎,虽然身处险境,资源匮乏,但至少能在仙女座那片自由的星空中,为了文明的未来真刀真枪地拼搏、探索。
“不能去仙女座……”孔方佳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舷窗玻璃。那道无形的“特征弦标记”如同最高明的枷锁,将他牢牢锁在了银河系这个舞台的前台。“但银河系……难道就只剩下演戏和等待了吗?”
他的目光投向了星图。联合文明的实际控制区域,相对于整个银河系而言,不过是旋臂一隅的零星光点。
还有广袤的未知星域,未被探索的星云,可能存在稀有资源的恒星系,甚至……可能存在其他独立原生文明或者“收割者联盟”遗漏的、具有研究价值的远古遗迹。这些地方,同样蕴含着机遇,也同样需要有人去开拓、去警戒。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骤然照亮了他的思绪。
既然他不能参与核心机密,不能前往仙女座,那么,为何不将计就计,利用自己这个“被标记”的身份,为文明开辟另一个方向的“暗线”?
远离三大文明的核心区域,深入未知的银河边疆,一方面可以实地勘察资源,收集宇宙学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一种战略佯动,或许能分散“观察者”对核心区域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这能让他摆脱目前这种令人窒息的无为状态,重新找回作为一名探索者和战略家的价值。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便迅速在他脑海中完善、成型。他需要的,是一艘特殊的飞船。不是“启明号”那样庞大的旗舰,也不是“影刃”那样专注于隐秘突袭的特种舰,而是一艘高度智能化、自动化,具备极强自持力、科研能力和有限工业产能的深空探索舰。
它要能长时间独立运作,能在陌生星系就地取材,补充资源和进行初步研究,成员要精简,但能力必须全面。
很快,一份代号“巡天者”的绝密飞船设计草案,由孔方佳亲自拟定核心要求,并通过最高权限通道,下发给了地球、星盟、黑塔帝国最顶尖但并非处于最核心保密序列的几家星际飞船设计院和制造集团。
要求被分散处理,核心系统由不同单位负责,最终在一个高度保密的、位于偏远星系的联合船坞进行总装。
设计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孔方佳的要求极为苛刻:
飞船要具备强大的引力场探测和“灵弦”背景扫描能力,以发现潜在资源和高维活动痕迹;
要集成一个小型但功能强大的无人化生产车间,能够利用采集到的矿物、气体进行金属冶炼、零部件3D打印甚至合成基础能源和生命维持物资;
还要有一个多功能的科研实验室,能进行从地质矿物分析到基础能量场研究的多种实验。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功能、体积与自动化程度。要让如此多的系统在一艘规模控制在千米级以下的舰船上高效运转,并且仅由极少数人员操作,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一次关键的设计评审会上,面对主要承建方——“地球联合星舰集团”(EUSC)——提出的,关于自动化工厂能耗与体积矛盾的难题,孔方佳亲自参与了视频会议。
“元帅,您要求的这个微型金属精炼模块,如果要达到您指定的效率和材料兼容性标准,其等离子熔炉的能耗将占据飞船总输出功率的百分之十五,这还不算配套的成型和加工单元。”
EUSC的首席工程师,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指着全息设计图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