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追求所谓的“戏剧冲突”和“市场热点”,肆意篡改核心情节和人物设定。
比如2004年某版翻拍的《林海雪原》,竟然给侦察英雄杨子荣凭空添加了一个曾嫁给土匪的“初恋情人”,还大肆渲染座山雕的所谓“人性化”和“人情味”。
这种改编让很多观众愤慨:这拍的还是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吗?这简直成了胡编乱造的“林海‘情’原”了!
除此之外,像《杨乃武与小白菜》这类早已被反复拍摄过的老故事,也有一大批制作方准备重新上马。
华夏电视剧为何给人感觉越拍越“烂”,根源就在于资本和制作方太想走“续集保底、翻拍安全”的捷径了。
这种不思进取、扎堆跟风的现象,让李琦感到十分恼火。
……
经过一番深思,李琦提笔写下了一份题为《究竟是为什么电视台越来越多,好的电视剧却是越来越少》的分析报告。
他在报告中犀利地发问:“为什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条件和资金远不如现在,我们的电视工作者却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西游记》(86版)、《红楼梦》(87版)、《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一大批至今仍被观众铭记的经典之作,为全国人民带来了丰富的视听盛宴?
为何进入了新世纪,电视台数量激增,制作经费暴涨,我们的电视剧创作反而像裹上了裹脚布,畏首畏尾,不敢在原创性和艺术性上做更多大胆的尝试,反而扎堆在续集和翻拍的舒适区里打转?”
“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创意优先,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一场关于审美和情感的‘共谋’,其生命力在于推陈出新。如果整个市场环境,特别是作为播出平台的各大电视台,在购片政策和排播倾向上,都变相地鼓励和青睐那些有前作基础的续集或是有知名度的翻拍剧,那么对于影视制作公司而言,理性的商业选择必然是:与其冒着巨大风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开发前景不明的原创剧本,不如利用现有的、经过市场验证的Ip样本,稳妥地制作续集或进行翻拍。
这样既可以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又能凭借前作积累的观众基础,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基本盘,电视台也更愿意购买和播出。”
他用数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据统计,华夏每年电视剧产量高达1.5万集到2万集,但最终能够在各级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只有区区3000集左右,产能过剩严重。
在这种残酷的淘汰率下,从投资回报和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制作公司自然更倾向于选择拍摄风险更小、销售更有保障的续集和翻拍剧。
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还有哪家制作公司愿意下苦功夫、花大成本去打磨全新的原创剧本?还有谁愿意静下心来,深入研究当下观众的真实审美趣味和情感需求?”
他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深切忧虑:“荧屏上天天都是那几张老面孔,反反复复讲述着类似的故事,观众再深的怀旧情怀,也终有一天会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心生厌烦。
我们华夏的电视剧产业好不容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市场和影响力的阶段,我真怕再这样跟风扎堆下去,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观众市场会被透支,行业的创新活力会被扼杀,最终走到……那一步。”
报告写完后,李琦直接将其交给了华青报的知名记者......不,应该是主编余盼盼。
没错,余盼盼已经是主编了,今年刚提的。
……
果然,李琦的这篇分析报告一经《华夏青年报》重磅刊登,立即在行业内外部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堪称一场轩然大波。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各大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