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顶尖学术圈内部,那两篇论文带来的冲击尚未平复,演讲的传播又添了一把火。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咖啡厅里,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教授难得地聚在一起,话题核心便是张诚。
“我仔细读了他的演讲全文,”
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坦言,“抛开那些华丽的辞藻,其核心思想异常坚硬。
他对科学探索孤独本质的描述,精准得可怕。
这完全不像一个孩子能有的体悟。”
一位研究科学哲学的教授接口道:“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话语体系。
他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叙事结合得如此自然,毫无违和感。
这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是难以想象的。
这背后是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或许我们之前都低估了文化背景对科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数学家沉吟道,“他的工作,无论是数学还是这次演讲,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整体性’视野。
这或许能解释他为何能如此轻易地跨越不同数学分支,甚至窥探物理学的基石。
我们习惯于分而治之,他似乎在尝试构建一个统一的图景。
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或许正在提醒我们,科学探索的路径,不止一条。”
在德国马普学会的一个研究所,午餐时间,几位德国同事的讨论则更加务实和审慎。
“难以置信的成熟,”
一位研究员摇头,“我十二岁的时候,还在为如何组装模型飞机愁。”
“他的演讲被广泛传播,显然符合他们国家的宣传需求,”
另一位略带保留地说,“但不可否认,其内容本身具有普世价值,关于真理、探索和责任,说得很到位。”
“关键在于后续,”
第三位研究员推了推眼镜,“他能否在这种巨大的声望和特定的文化期待中,保持研究的独立与纯粹?这对他来说,或许是比数学问题更大的挑战。
我们都见过太多天才被过早的声誉压垮的例子。”
普通民众的好奇与想象
对于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而言,张诚的故事则更具传奇色彩和话题性。
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几位艺术学院的学生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翻阅着登有张诚报道的杂志。
“看,这就是那个中国神童!
十二岁!
长得还挺清秀。”
一个女孩指着照片说。
“他说的‘星辰大海’真美,”
另一个女孩感叹,“感觉像科幻小说里的台词,但又那么认真。”
一个男生则若有所思:“我叔叔是工程师,他说这个孩子解决的都是数学里最恐怖的问题。
现在听他讲话,感觉他的内心世界比他的数学还复杂。
中国……真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在日本,一些教育类杂志将张诚的成长经历(尽管所知有限)和他的演讲内容进行了梳理,引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天才教育”
和“好奇心培养”
的新一轮讨论。
网络上,2ch等论坛的热门板块,充满了日本网民的各种惊叹和比较,从“别人家的十二岁”
到“中国的教育是不是有什么秘密武器”
,讨论得热火朝天。
甚至在非洲、南美的一些国家,当地主要报纸的国际版也转载了相关消息。
虽然细节模糊,但“十二岁中国天才震撼世界”
的标题,足以吸引眼球,让许多偏远地区的读者,也对那个遥远的东方古国投去惊奇的一瞥。
张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文化与科技形象的一个崭新符号。
暗流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