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布置得简洁而肃穆,正前方悬挂着联合授予单位的校徽(虚拟设定为一种联合标识),气氛凝重。
张诚在一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步入礼堂。
他依旧穿着合身的浅色衬衫和深色长裤,面容平静,步伐沉稳。
面对台下那一位位平时只在新闻或学术期刊页上见到的、堪称中国学术界泰山北斗的人物,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慌乱,只有一如既往的清澈与专注。
这并非一场传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因为张诚的“论文”
,是他已经公之于众并经实践检验的系列成果。
委员会主席,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院院士,用浑厚的声音开场:
“张诚同学,今天,我们十三所高校汇聚于此,并非为了考核,而是为了确认与致敬。
我们旨在通过一个庄重的学术仪式,共同确认您在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应用中所取得的、已达到博士学位水平的卓越学术成就。
请您就您已在摩尔晶格非交换几何理论、量子纠错码及‘乾穹’工程分布式量子计算理论架构方面的核心工作,做一个简要的综述,并阐述您对未来相关领域展的思考。”
这更像是一场学术报告会,一场面向国内最顶尖专家群体的、对其过去工作的梳理与对未来方向的展望。
张诚微微颔,走到讲台前。
他没有准备花哨的ppt,只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公式和概念框图。
他的讲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精准。
从非交换几何的数学之美,到其在解决具体物理问题时的强大威力;从量子纠错的基本原理困境,到“量子大脑”
范式的提出与实现路径;从“乾穹”
工程遇到的具体瓶颈,到层次化异构编码与分层控制理论的构建……他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家,在沙盘上推演着自己指挥过的经典战役,举重若轻,洞若观火。
期间,台下的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极其深刻、甚至堪称尖锐的问题,有些是出于深入了解的渴望,有些则带着一丝最后的、对如此年轻头脑的试探。
但无论问题多么刁钻,张诚总能迅理解其核心,并以更精妙的数学语言、更清晰的物理图像或者更具启性的思路予以回应。
他的回答,不仅解答了疑问,往往还能引申出新的、值得深入探讨的方向。
一场原本可能充满紧张感的“答辩”
,在他的主导下,竟变成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
台下原本还带着些许审视目光的学者们,眼神逐渐变成了纯粹的欣赏、赞叹乃至钦佩。
问答环节结束,委员会成员退场进行了短暂的闭门评议——尽管结果早已毫无悬念。
很快,他们重新回到会场。
委员会主席,那位老院士,手持一份精美的、印有十三校联合标识的学位授予决定书,神情庄重地走向台前。
全场肃然。
“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三校联合博士学位授予委员会审议,一致认为:张诚同学的研究工作,在理论深度、创新性、系统性及实际应用价值上,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完全符合理学博士学位的授予标准。”
老院士的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据此,我们谨代表十三所高校,联合决定:授予张诚同学——理学博士学位!”
话音落下,礼堂内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所有在场的学界泰斗、大学校长们,都自地站起身来,向台上那位年轻的博士致以最高的学术敬意。
老院士亲自为张诚拨正了象征学位获得的帽穗(尽管张诚并未戴博士帽,这更多是一种象征性仪式),并将那份沉甸甸的、由十三校共同盖章的博士学位证书,郑重地交到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