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了!
校长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教师收看了节目重播。
会议室里,当张诚的面孔出现时,惊呼声此起彼伏。
“天啊!
真是张诚!”
“他……他那时候就不怎么说话,就爱自己看书……”
“我还记得他问过我一个关于圆周率的问题,我当时都没答上来……”
“这才几年?他就……证明了世界难题?上了央视?”
震惊、难以置信,最终都化为了与有荣焉的巨大狂喜。
张诚的班主任,一位已近退休的女老师,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就知道!
我就知道这孩子不一般!
他那眼神,看东西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
沉静得像口井!”
学校立刻决定,将张诚的事迹作为最鲜活的教材,设立“张诚学习角”
,张贴他的照片和(简化版的)成就介绍,激励在校的孩子们。
他瞬间从档案里一个模糊的名字,成为了这座县城中学永恒的传奇和精神图腾。
无数学生开始以他为榜样,虽然他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他的高度,但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已然悄悄种下。
县里、市里的领导们,同样在密切关注着这场采访。
他们的视角,与乡亲和老师们又有所不同。
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在看完节目后,立刻指示教育局:“立刻整理张诚同学的成长资料和培养经验(尽管大部分时间不在本地体系内),我们要深入研究!
这是对我们基础教育工作的极大肯定,也是宝贵的研究案例!”
市长则在办公会上强调:“张诚同学是我们这片土地走出去的骄傲!
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荣耀,更是我们地区人文底蕴和重视教育传统的体现!
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
几乎一夜之间,县城的主要街道挂上了红色的横幅:“热烈祝贺我县学子张诚攻克世界数学难题周氏猜想!”
“学习张诚精神,建设科教强县!”
张诚老家所在的乡镇和村庄,更是被闻讯而来的各级媒体和参观者踏破了门槛。
原本默默无闻的张家沟,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状元村”
、“天才故里”
。
当地政府甚至开始筹划,是否要将张诚家的老屋进行一定的维护,作为一处激励后学的“教育基地”
。
也有领导试探性地通过张建军,询问张诚是否有意愿担任家乡的“形象大使”
或“科教顾问”
,哪怕只是名义上的。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带着些许功利色彩的热捧,张建军和李秀兰在激动之余,也保持了农家人的朴实和冷静。
他们记得儿子的叮嘱,婉拒了大部分商业性质的邀请和过于频繁的打扰,只是代表儿子,感谢了家乡政府和父老乡亲的厚爱。
姑姑张建萍一家,在县城自己家里也围坐在电视机前。
看着屏幕上那个侃侃而谈、气度非凡的侄子,王大力激动得直搓手:“看看!
看看我外甥!
这可是上了中央台了!
还是专访!”
张建萍更是满脸放光,与有荣焉,立刻拿起电话开始跟同事、朋友炫耀,语气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自豪。
表弟表妹看着电视里那个仿佛在光、却又感觉无比遥远的表哥,心情复杂。
他们似乎第一次真正意识到,那个曾经安静得几乎没有存在感的表哥,已经走到了一个他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的高度。
羡慕、崇拜,或许还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而那些遍布十里八乡的远房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