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题量不大,仅有三道大题,但每一道都堪称“庞然大物”
,涉及了现代分析、微分几何与代数拓扑的深刻交叉领域,远非本科知识所能覆盖,甚至触及了某些前沿研究的思想。
这完全是在考察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直觉。
张诚面色平静,快浏览了一遍题目。
在三级数学视野的加持下,这些题目虽然精巧艰深,但并未出他的理解范畴。
他略作思索,便拿起笔,开始在答题纸上从容书写。
没有过多的犹豫,没有反复的涂改,他的笔尖流畅地划过纸面,复杂的符号与严谨的推导如同早已刻印在脑海中一般,倾泻而出。
他不仅给出了正确的解答,更在某些关键步骤旁,附上了简洁的注释,点明了所用方法的本质与可能的推广,展现出一种居高临下、洞悉本质的宗师气度。
两位监考老师虽看不懂具体内容,但看着他那份越年龄的沉稳与专注,以及答题纸上那迅增加的、工整而充满数学美感的字迹,心中唯有震撼。
下午,文史策论。
考题如约而至:“请解析‘意气’的三个义项:意志气概、志趣性格、主观偏激的情绪;结合历史或现实事例展开论述。
撰写一篇立意深刻、逻辑清晰、论据充分的文章。”
张诚凝视着题目,并未立刻动笔。
他闭上双眼,脑海中仿佛展开了一幅浩瀚的华夏历史与人文精神的画卷。
无数的典故、人物、思想在他心间流淌、碰撞、融合。
他不仅仅是在思考如何答题,更是在进行一场与古圣先贤的对话,一次对“意气”
这一复杂人性概念的深度掘进。
约莫沉思了一炷香的时间(约半小时),他蓦地睁开双眼,眸中精光一闪,提笔蘸墨,在答题纸的抬,写下了两个力透纸背、结构严谨的大字:
《意气论》
紧接着,他便以一手漂亮的行楷,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盖闻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人生得意气,浩荡贯丹青。
夫“意气”
者,人之精魂所系,志节所托,其理幽微,其象昭彰。
或作凌云之翼,或为覆舟之涛,或结金兰之契,或种阋墙之仇。
今试以三端剖之,观其于胸臆,形于动静者,岂不深可味乎?
开篇破题,气势恢宏,直接引用文天祥《正气歌》,将“意气”
提升到与“天地正气”
相呼应的高度,定下了全文高屋建瓴的基调。
随即点明“意气”
的双面性,引出下文从三个义项进行剖析的总纲。
一曰意志气概,若鲲鹏振翅,扶摇九万。
昔者屈子行吟泽畔,“虽九死其犹未悔”
,此忠贞之气也;贾生痛哭宣室,“席卷天下如探囊”
,此王霸之概也。
至若祖逖击楫,誓清胡尘;岳飞临风,气吞骄虏。
皆以浩然之气,充塞八极,虽日月晦昧不能夺其辉,山河崩裂不能摧其志。
观夫苏武持节北海,啮雪餐毡,十九载风霜不改汉家颜色;文山陷虏燕京,从容南拜,一片丹心照破汗青竹简。
此皆意气贯长虹,精诚动鬼神,遂使朽骨生春,寒谷回暖。
然此气贵在持守,譬若明珠在椟,须时时拂拭,稍染尘滓则光采顿减。
论述“意志气概”
,以鲲鹏比喻其宏大,连续引用屈原、贾谊、祖逖、岳飞、苏武、文天祥六位历史人物的典故,论据充沛,形象鲜明。
不仅赞其光辉,更指出需“持守”
、“拂拭”
,体现了辩证思考。
二曰志趣性格,似兰蕙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