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间已是六月仲夏。
都的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淡香与都市特有的喧嚣热浪。
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总决赛,在这座汇聚了全国顶尖学府与科研院所的城市,如期拉开了帷幕。
与数学竞赛时类似,张诚所在的县一中代表团,依旧由校长、教体局领导以及物理竞赛负责人赵老师亲自陪同,阵容堪称“豪华”
。
只是这一次,当他们出现在承办比赛的着名大学校园时,引的关注与议论,远比数学竞赛时更为热烈。
“看!
那就是张诚!
那个七岁的数学金牌!”
“他也来参加物理决赛了?我的天!”
“听说他省赛又是满分第一!
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数学物理双料天才……这到底是什么样的脑子……”
无数道目光聚焦在张诚身上,好奇、审视、惊叹、乃至一丝丝的敬畏。
他已然从一个“新奇”
的神童,变成了一个令人需要仰望的“传奇”
。
面对这比以往更甚的关注,张诚依旧保持着那份与年龄格格不入的沉静。
他微微低着头,跟在老师身边,仿佛周遭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心中只有即将到来的比赛和对物理规律的思索。
决赛的考场设在北大物理系一座古朴而庄重的教学楼内,气氛肃穆。
当张诚在自己的座位坐下,监考老师看到他那张稚气未脱却写满平静的脸,以及准考证上那醒目的年龄时,眼神中的惊愕已然被一种“果然是他”
的复杂情绪所取代。
试卷下,考场内瞬间被一种极致的安静所笼罩,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如同春蚕食叶。
决赛的题目,难度果然攀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它们不再局限于对单个知识点的深入考察,而是更加注重物理思想的融会贯通、复杂模型的构建能力以及对前沿物理观念的初步理解。
其中一道理论题,描述了一个涉及狭义相对论尺缩效应与经典电磁感应结合的“思想实验”
:一列以接近光运动的列车穿过一个特定分布的磁场区域,要求定量分析列车内观测者与地面观测者测量到的感应电动势差异。
这道题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洛伦兹变换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更需要对不同参考系下物理规律(尤其是电磁场)的变换有深刻理解,其思维层次已经触及了大学物理的专业内容。
另一道实验数据分析题,则提供了一组看似杂乱无章的光电效应实验数据,要求从中提取出普朗克常量,并分析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来源。
这需要极强的数据拟合能力、对物理实验原理的透彻理解以及严谨的科学分析思维。
最压轴的一道综合题,更是将力学、电磁学、热学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一个带电液滴在重力场、匀强电场和磁场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运动分析,涉及受力分析、能量守恒、动量变化、流体阻力近似以及稳定性判断,过程极其繁复,对学生的物理直觉和数学计算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考场里,不少顶尖选手的额头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眉头紧锁,呼吸不由自主地变得粗重。
这些题目,已经出了寻常的竞赛套路,真正考验着学生对物理本质的领悟和解决未知问题的潜力。
然而,在张诚的考桌上,却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的表情始终平静如水,眼神专注而锐利,仿佛能穿透题目冗长的文字描述,直接捕捉到其核心的物理图像。
面对那道相对论与电磁感应的难题,他没有被复杂的参考系变换所迷惑,而是直接从电磁场张量的变换规律出,清晰地推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