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我大唐兵强马壮,名将如云,何须陛下亲自动手,便可踏平高句丽!”
杨师道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出言劝阻。
他虽然力主开战,却从未想过要让皇帝御驾亲征。
李世民当年确实是征战沙场的马上天子,可如今已年过四十,身形渐丰,骑射功夫若久不操练,难免生疏。
万一皇帝亲临前线,一时兴起要冲锋陷阵,出了任何差池,他这个极力鼓吹战争的大臣,定然难辞其咎。
“杨公言之有理,区区高句丽,陛下只需给我五万精兵,您就在长安城里等着我的捷报吧!”
“微臣请战,愿为陛下荡平高句丽,请陛下在京中静候佳音!”
“陛下,微臣愿为先锋……”
一时间,殿内的武将们纷纷请缨,争相表示自己能够担此重任,恳请李世民将帅印交予自己。
对于武人而言,没有不渴望战争的。
尤其是与高句丽这一战,意义非凡。
此战不仅是挑战一个曾击败过鼎盛隋朝的强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以大唐今日的国力,此战胜算极大。
特别是那些曾在皇家军校中接触过新式操练的将领们,对麾下士卒的战力有着绝对的信心,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充满了渴望。
“朕意已决!诸位放心,非到万不得已,朕不会去与将士们争抢功劳。至于国事,朕离京期间,由太子监国,留守诸臣辅佐,当可无虞。”
显然,李世民在朝会之前便已做好了全盘打算。
而今日的廷议,也让他摸清了群臣对于征伐高句丽的基本态度。
“父皇放心!儿臣必将兢兢业业,勤勉谨慎,绝不耽误任何一件国事。”
一直像个透明人般站在人群中的李承乾,听闻李世民要委以监国重任,顿时喜出望外。
太子监国本是常事,但对于连自己都觉得储位岌岌可危的李承乾来说,这无异于天降甘霖。
他盘算着,父皇此次出征,快则入冬方归,倘若战事胶着,拖到明年也并非没有可能。
尽管从长安到幽州的驰道已经修通,可一旦出了幽州地界,道路便崎岖难行。
高句丽不仅占据辽东大片疆土,更修筑了千里长城以防备大唐,国内尚有数十万兵马,绝非寻常部落可比。
“父皇,儿臣愿追随父皇出征,为大唐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承乾身旁的李泰也立刻站了出来。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