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二日,周一。清晨,微雨。
清晨五点,尖锐的生物钟如同精准的秒针,将林怀安从沉睡中准时唤醒。
窗外,细雨淅淅沥沥,敲打着玻璃,给闷热已久的北平城带来一丝难得的、带着泥土芬芳的凉意。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弹起冲向操场,而是遵循着近期养成的习惯,在床上盘膝而坐,进行了长达十五分钟的深度静坐与内观。
他闭上双眼,调整呼吸,将意识沉入体内。
脑海中,不是杂乱无章的焦虑,而是一幅清晰如作战地图般的 “月考三日作战计划”:
D日(周一上午):主战场——国文。
战略:稳扎稳打,作文求新求深,依托李文香老师教授的“以情带史”法,争取高分。
D日(周一下午):优势战场——史地。
战略:发挥“救国地图”威力,脉络清晰,要点齐全,确保优势科目拿足分数。
D+1日(周二上午):决战战场——数学。
战略:沉着冷静,先易后难,证明“费曼学习方法”实效,力争突破瓶颈。
D+1日(周二下午):巩固战场——英语。
战略:词汇基础题必拿,阅读谨慎,作文简单准确,不拖后腿。
D+2日(周三上午):扫尾战场——理化。
战略:概念题、基础计算题确保正确,难题适度取舍,整体分数达标。
他深吸一口带着潮湿水汽的清凉空气,将考前最后时刻难免泛起的细微焦躁感,强行压下、驱散。
“飞轮效应”的核心在于持续稳定的推动,而非临阵磨枪的爆发。
过去近一个月地狱般的艰苦卓绝——凌晨五点的冰冷奔跑、深夜煤油灯下的孤影鏖战、李文香老师那“活的历史”的震撼点拨、墙球对决中激发出的身体自信与力量感——所有这些汗水与心血的积累,都已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沉稳的惯性。
此刻需要的不是慌乱,而是平静地走入考场,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进入阵地,将平日锤炼的技艺,稳定地发挥出来。
晨跑改为在宿舍走廊下进行的舒缓拉伸与核心力量激活,重点活动开因潜在紧张而略显僵硬的肩颈与腰部关节。
早餐时,他刻意选择了温和易消化的白米粥、酱菜和一枚白水煮蛋,避免给肠胃增加额外负担。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考场亦是战场,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