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启桓的话语,看似矛盾,之前还说效率,现在又说不急。
但是潘世安却是恭敬地点了点头,能想出此等赈灾之策的皇子,绝对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草包。
不过治国毕竟不是小事,从刚才萧启桓不知道各部官员是干什么的就能看出一二。
四皇子比起二皇子来说,底蕴还是太浅了。
如果是二皇子,刚才根本不会去问各官员干什么,来之前可能都调查好了。
不过,这并没有让潘世安轻视萧启桓,恰恰相反。
他在宫内干了这么多年,无论是谁教导的,都是少问、多看、多做、多学。
很多东西,都是在日积月累下,慢慢才有的能力。
可是萧启桓这位四皇子殿下不同,竟然别开生面的让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一下子就把人员确定,并且根本不在意所谓的排场,只留下了最重要的人选。
潘世安环顾一周,看看留下的都是谁,除了他这个尚书还有两位左右侍郎作为户部的主要负责人外。
剩下的漕运司司主、仓场司司主、税课司司主,以及江南司司主及其下属官员,分别代表了赈灾所需的漕运、仓储!
并且还涉及到之前殿下政策中需要的减免赋税的税课司,以及江西水患所在江南行省的负责司主。
萧启桓此刻拿起会议桌上放着的奏疏,上面有之前赈灾的各项事宜,他简单翻阅一番后,就丢到了桌上。
“潘尚书之前应该已经知道了,我在这里重申一遍,这次赈灾与以往不一样!”
“不再是简单的国家采买粮食,户部拨钱,地方官员购粮设立粥厂赈灾那么简单了!”
潘世安在一旁点了点头,以为萧启桓要接着把他那十二字方针重新描述一遍,让周围这些官员闭嘴。
同时他脑海中还在思考,该如何执行这些方针。
毕竟计策是计策,但是具体实施,涉及方方面面。
萧启桓可以作为主导,但最终还是要他们来帮忙完成。
说白了,萧启桓还是根基太浅,对于国家体系不熟。
但是这并不妨碍潘尚书对于萧启桓的欣赏,有些人就是有治国天赋,这点别人学不来。
毕竟如果成为皇帝陛下,本就是国家的掌舵人,只需要在大方向给出意见就行。
萧启桓那十二字方针就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