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县城的街道上,车流人流井然有序,新开的咖啡馆、书店、特色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透着一种闲适与现代交融的气息。
乡村里,昔日破旧的土坯房被统一规划的宜居农房取代,平坦宽阔的“四好农村路”
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
田间地头,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景象,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穿梭,智慧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事规模化、精细化种植的新农人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希望。
茶山上,采茶姑娘们的欢声笑语随着山风飘荡;牡丹园里,游客如织,拍照打卡,流连忘返;工业园区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专注地操作着设备;康养社区的工地上,建设者们挥汗如雨,勾勒着未来康乐生活的蓝图……
广场上,傍晚时分聚集着散步、健身、跳广场舞的市民,孩子们在彩色塑胶跑道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脸上是安逸满足的笑容。
菜市场里,本地产的绿色蔬菜、新鲜肉蛋、各种山货琳琅满目,买卖之间,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老李,今年没出去啊?”
“不出去啦!
在咱县里的茶厂上班,工资不错,还能天天回家,比在外面强!”
“可不是嘛!
我儿子也回来了,跟几个同学搞了个什么电商,把咱这的土特产卖到网上,生意好着呢!”
“现在政策好,只要肯干,在哪儿都能过上好日子!”
这样的对话,在英林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随处可见。
人们的笑声更加爽朗,眼神更加明亮,对未来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期待。
一种自内心的安定感、幸福感和自豪感,弥漫在英林的空气中,构成了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底色。
看着英林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百姓脸上真切的笑容,周惟清感到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肩上的担子依然沉重,展规划、项目落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千头万绪,但他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底气与力量。
他知道,英林已经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展轨道,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未来可期。
他的工作依旧忙碌,但节奏更加沉稳。
他开始有意识地放权,培养年轻干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中。
他常常带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轻车简从地深入基层,不是为了检查,而是为了倾听,为了现展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寻找新的增长点。
姜南星领导的特色产业展中心,也进入了更加成熟、高效的运行阶段。
曾经的几个龙头项目已然枝繁叶茂,带动效应显着。
她的工作重心,更多地转向了产业链的延伸、品牌的深度打造以及新业态的培育上。
她与周惟清,一个聚焦产业微观运营,一个把握县域宏观展,既是生活中的亲密伴侣,也是事业上默契的战友。
尽管工作繁忙,两人对家庭的投入从未减少。
他们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尽量不把工作的压力带回家,珍惜与儿子相处的每一刻。
小林林已经快一岁半了,小家伙的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突飞猛进。
他不仅能清晰地叫“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还能说出许多简单的词语和短句,成了家里的小小“广播员”
。
“爸爸饭饭!”
“妈妈抱抱!”
“鸟鸟飞飞!”
他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看到周惟清看文件,会拿起自己的小画板,装模作样地“批阅”
;看到姜南星在电脑前工作,会凑过去用小手在键盘上乱按一通,嘴里还念念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