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部长一直静静地听着,此刻脸上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看向姜南星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正式的认可和欣赏:“南星确实做得不错。
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这么好,很难得。”
得到周部长如此明确的肯定,姜南星心中激动不已,连忙谦虚道:“叔叔,老师,您们过奖了。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学习。”
这时,周惟清从外面回来了。
看到陈教授,他有些意外,但很快便礼貌地问好。
当得知陈教授就是姜南星的恩师,并且刚刚进行了一场关于姜南星事业选择的深度对话后,周惟清看向姜南星的眼神更是充满了骄傲和爱意。
他走到姜南星身边,很自然地揽住她的肩膀,对陈教授说:“陈教授,南星在英林,可是我们县农业产业的顶梁柱,是我的‘秘密武器’。”
陈教授看着眼前这对璧人,郎才女貌,志同道合,心中最后一点遗憾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祝福和欣慰:“好啊,好啊!
惟清,南星是个好姑娘,更是难得的人才,你可要好好珍惜,好好支持她的事业!”
“您放心,我一定会的。”
周惟清郑重承诺。
晚餐因为陈教授的加入,变得更加热闹。
席间,话题依然围绕着农业、农村展开。
陈教授和周部长就某些农业政策进行探讨,也会询问姜南星在基层执行中遇到的具体情况。
姜南星的回答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洞察,言之有物,让两位长辈频频点头。
周惟清不时补充一些县里的整体规划和政策考量,与姜南星的技术视角相得益彰。
周母则忙着给姜南星夹菜,看着这如同学术研讨会般的晚餐氛围,脸上却乐开了花。
这一刻,姜南星仿佛又回到了校园,在导师面前阐述自己的研究和思考。
但不同的是,此刻的她,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因为她脚下踩着的是坚实的土地,手中握着的是改变的现实。
这场意外的师徒重逢,不仅解开了陈教授多年的心结,更让姜南星的初心和选择,得到了来自学术权威和家庭长辈的双重肯定与共鸣。
送走了感慨万千、满心欣慰的陈教授,四合院重新恢复了夜晚的宁静。
周母吩咐保姆收拾残局,自己则和周部长一起回到了他们的卧室。
一关上房门,周母脸上那压抑了许久的喜悦和激动就完全绽放开来,她拉着周部长的手,在窗边的软榻上坐下,声音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满足:“建业,你看到了吗?南星这孩子,真是……真是太好了!”
她絮絮叨叨地说着:“模样好,性子好,懂礼貌,知进退,这都没得挑。
最重要的是,你看到她跟陈教授聊天时的样子了吗?不卑不亢,思路清晰,对自己做的事情那份热爱和坚定,连陈教授那样挑剔的人都赞不绝口!
这才是真正有内涵、有追求的好孩子!”
周母越说越激动,眼眶甚至有些湿润:“惟清的婚事,我这颗悬了这么多年的心,今天总算是能彻彻底底地放回肚子里了!
我是真没想到,他能找到南星这么好的姑娘,真是我们老周家的福气!”
周部长看着妻子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的样子,威严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轻松和愉悦的笑容。
他反手握住周母的手,轻轻拍了拍,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宠溺:“你啊,就是爱操心。
我早就说过,惟清是个有主见的孩子,他的事,他自己心里有数。
你看,现在不是很好吗?”
他回想起晚餐时姜南星与陈教授的对话,那份对基层的深刻理解、对事业的执着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