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地一挥手,对殿侧的内侍和中书舍人下令:“传朕旨意!
即刻命国子监、弘文馆所有博士、学士、及优秀学子入朝!
今日罢黜其他一切事务,所有朝臣,包括这些未来的栋梁,都给朕集思广益!
今日日落之前,必须给朕拿出一个能够即刻执行的章程来!”
“度!
度!
度!”
李世民连说三个度,语气急如星火,“秦王和边军在前方争分夺秒,朕不允许后方有丝毫拖沓!
开始!”
皇帝的雷霆之怒和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瞬间压倒了所有杂音。
百官凛然,迅意识到此事已非寻常朝议,而是一场必须当场解决的危机应对。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一眼,立刻出列。
房玄龄率先开口:“陛下,臣等前日所议‘定所、立约、通路、示范、尊重、立威’之策,可为框架。
然需即刻补充细则。
要便是‘定所’!
营州以北,潢水流域具体划界,需立即确定,并快马通知营州都督张俭,令其即刻清场、筹备接应!”
杜如晦紧接着道:“立约之权责条款细则,臣可即刻与中书、门下官员拟订,今日必成条文。
安抚使人选,陛下既已定唐俭,应令其即刻准备使团、赏赐、仪仗,随时准备出!”
这时,一位身着简朴麻衣、气质沉静的中年官员出列,是墨家当代的代表巨子:“陛下,臣墨家愿效微劳。
若安置地选定,臣可即刻率领门下精通筑造之弟子,携…携朝廷新制‘红砖’与‘水泥’之法,前往为契丹部众建造坚固屋舍、仓廪,助其安身。
只是不知…朝廷将作监于此二物之储备与工匠调配,是否充足?”
他说完,目光看向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立刻出列回应:“回陛下,红砖窑厂已扩增三处,水泥日产亦有所提升。
若墨家巨子需用,工部可全力配合,调拨物料与熟练工匠听候差遣!”
又一位官员出列,衣着一丝不苟,神情肃穆,乃是法家代表:“陛下,臣法家弟子,愿随安抚使团前往。
可向契丹部众宣讲《贞观律》要义,使其明晓大唐法度,何可为,何不可为。
普法于先,可省日后诸多纷扰。”
一位肤色黝黑,一看便知常年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农官也站了出来(农家代表):“陛下,臣愿请命。
可挑选耐寒抗旱之粟、麦种,并携果蔬苗种,前往教导契丹人尝试垦殖,辅助游牧,以增其食物来源,更快安定。”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批年轻的寒门官员和刚刚被宣入殿的国子监、弘文馆的学子中,有数十人毅然出列,为一人朗声道:“陛下!
学生等不才,愿效仿秦族前辈‘知行合一’之精神!
请命随行北上,深入契丹部众之中,协助唐大人清点人口牲畜,登记造册,分物资,处理纷争,分担安民之细务!
吾等不怕苦累,必待安置初定,再返长安!
恳请陛下允准!”
这些声音,从不同的角度,迅填补着庞大安置计划中的一个个细节空白。
朝堂之上,原本的争执和推诿,在巨大的时间压力和皇帝不容置疑的决心下,迅转化为一种众志成城的务实氛围。
李世民看着台下纷纷请命的臣子,心中那股焦灼终于稍稍缓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暖流和豪情。
从清晨到正午,再到日头西斜,太极殿内灯火通明,争论声、建议声、书写声从未停歇。
饭食都是送到殿内匆匆用完。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穿梭于不同的小群体之间,听取意见,汇总方案,随时向皇帝禀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