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奠定万世武基之功!
更赠臣兵书战策,助臣着书立说,恩同师友。
臣…以为,国公之位,确已不足以酬其功。
武将…服气!”
侯君集、秦琼等将领也纷纷出列,声音铿锵:“臣等附议!
秦族长之功,当得王爵!”
武将们的态度异常统一和坚决!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过秦族的救命之恩或巨大帮助,更亲眼见证了秦族带来的军事变革。
于公于私,他们都坚决支持!
文官们被武将们骂得面红耳赤,却仍不死心,继续争辩:“武夫之见!
功是功,礼是礼!
岂可因功废礼?!”
“礼?”
杜如晦猛地咳嗽一声,站了出来。
他身体已然康复,面色红润,此刻却因激动而有些潮红。
他扫视那些文官,冷声道:“若无秦族长,杜如晦早已是一具枯骨!
还谈何礼法朝纲?诸公在此高谈礼法,可曾想过,若渭水之战败了,若鼠疫失控,若逆党成功,尔等所维护的礼法,又将依附于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房玄龄也缓缓出列,语气沉重而坚定:“陛下,秦族长之功,确已远臣等想象。
其所献之物、所行之事,皆非寻常功勋可比。
更兼其有‘帝友’之谊,于公于私,皆需特殊之赏以安天下之心。
非常之功,当待以非常之礼。
臣…以为,或可权变。”
魏征眉头紧锁,他内心极度纠结于礼法,但想到秦哲的种种作为,尤其是那救命的青霉素和杜如晦的起死回生,最终也叹了口气,出列道:“陛下,赏功罚过,乃人主之柄。
秦哲之功,确乎旷古烁今。
然‘并肩’之称,于礼制冲击过大,易生后患。
或可…另择一尊崇无比之王号,以示殊荣,而稍避僭越之嫌?”
朝堂之上,文武对立,争吵不休!
李世民高坐龙椅,听着下方的激烈辩论,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他目光扫过程咬金、尉迟恭、秦琼、李靖…这些悍将们为秦哲请命时那自肺腑的激动;他想到杜如晦在鬼门关前被拉回;想到长孙皇后气疾渐愈后脸上重现的红润;想到小长乐公主脆弱的生命得以延续;想到那堆积如山的土豆红薯、那威力无穷的诸葛神弩、那即将改变天下的新纸…
最后,他想到昨日御书房中,自己对秦哲那深深的愧疚。
他缓缓抬起手。
争吵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看向皇帝。
李世民的目光最终落在长孙无忌身上,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辅机,尔等口口声声说礼法…朕来问你。”
“若没有秦哲,朕之性命,可能保全?”
“若没有秦哲,皇后与长乐,可能安康?”
“若没有秦哲,克明,可能站在这里与朕说话?”
“若没有秦哲,去岁关中灾民,可能安然度过寒冬?”
“若没有秦哲,突厥之患,可能如此轻易解除?”
“若没有秦哲,朝廷如今这瘫痪的局面,可能看到重整之望?”
他每问一句,长孙无忌的脸色就苍白一分,群臣的头颅就低下几分。
李世民站起身,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雷霆炸响:“这一切,都是秦哲给的!”
“他救朕的命!
救朕妻子的命!
救朕女儿的命!
救朕股肱之臣的命!
救朕无数子民的命!
如今,更在救朕这大唐的江山社稷!”
“你们告诉朕!
什么样的礼法,比这些实实在在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