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的初夏,长安城在喧嚣与尘土中,迎来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变革。
一个多月的忙碌,龙原如同一个高效运转的熔炉,不仅初步安顿了汇聚而来的诸子百家学者,更将两项关乎国本的新政,推向了实质性的阶段。
先动起来的是修路。
以长安为中心,数十个巨大的工棚沿着规划中的官道沿线搭建起来。
三十万从关中乃至更远地方涌来的流民、贫民,在“每日十文钱、管三顿饱饭”
的招工令下,汇聚成一股庞大的人潮。
他们衣衫褴褛,眼中却闪烁着对生计的希望。
工地上,人声鼎沸,号子震天。
巨大的石碾被牛马拖拽着,在初步平整的土地上反复碾压。
龙原提供的水泥,被一袋袋卸下,与水、沙石按比例混合。
虽然工具简陋,主要依靠人力,但在龙原红棍工程队的指导下,工序清晰,效率惊人。
程咬金骑着高头大马,带着亲兵在工地上来回巡视,声如洪钟:“都给老子卖力干!
这路是给咱们自己修的!
以后老婆孩子出门走亲戚,再也不怕刮风下雨满身泥了!
谁要是偷奸耍滑,耽误了陛下和秦王的大事,老子把他塞进石碾底下!”
李靖则更显沉稳,他关注的是道路的走向、桥梁的位置、以及遇到山川阻隔时的工程方案。
他不时与马周派来的吏员以及红棍工程师商讨,确保这条直通边境的动脉,不仅平坦,更要坚固、战略位置优越。
马周坐镇临时设在工部旁边的“路政调度司”
,面前是巨大的沙盘和图纸。
他需要统筹三十万人的粮草供应、工钱放、物料调配,压力巨大,却也干劲十足。
他知道,这条路,铺向的不仅是边境,更是大唐强盛的未来。
而就在修路工程热火朝天进行之时,另一场静默却影响更深远的革命,在长安西市悄然登场。
大唐书局,正式开业了。
没有张灯结彩,没有锣鼓喧天,但书局门前悬挂的巨大牌匾和下方醒目的价格告示,却吸引了比任何庆典都多的人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告示上,两行字如同拥有魔力:
“龙原精制竹纸:一百刀,两文钱。”
“各类书籍(经史子集、蒙学算数):一本,二十五文钱。”
静!
死一般的寂静之后,是如同火山爆般的哗然!
“多…多少?一百刀纸…两文钱?!
我…我没看错吧?!”
一个穿着洗得白长衫的老儒生,颤抖着手指着告示,声音尖利得变了调。
他记得清清楚楚,去年他买一刀同等质量的纸,花了将近一百文!
“二十五文…一本《论语》?这…这怎么可能?!
往常便是手抄本,也要数贯钱啊!”
一个带着书童的富家子弟,目瞪口呆,手中的折扇掉在地上都浑然不觉。
“天啊!
这…这书比肉还便宜了?!”
一个寻常百姓喃喃自语,他虽然不识字,但也知道书籍的金贵。
人群如同潮水般涌向书局大门。
书局内部,宽敞明亮,一排排崭新的书架林立,上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书籍。
不仅有传统的《五经》、《史记》、《汉书》,更有龙原新编的《蒙学算数》、《基础格物》、《农事简要》、《大唐律例通俗解读》等等。
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远时人想象。
更让人疯狂的是那价格!
“给我来十刀纸!”
“《论语》、《孟子》、《诗经》各来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