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原那场由秦哲提议、李世民下诏的“重铸百家”
求贤令,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短短一个多星期内,便在大唐境内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并迅汇聚成一股涌向长安的洪流。
起初,是试探和观望。
那些散落民间、守着祖传学问、甚至隐姓埋名多年的诸子百家后裔或传人,在看到官府张贴的皇榜,或是听驿卒、说书人宣讲那前所未有的求贤诏书时,第一反应皆是难以置信。
“重铸百家?朝廷…当真容得下我等‘异端邪说’?”
一名隐居在终南山深处、钻研墨家机关术的老者,捏着弟子抄录回来的诏书,双手颤抖,老泪纵横。
墨家自汉后便式微,被视为“役夫之道”
,何曾想过有被朝廷正名征召的一天?
“法家…陛下竟需要法家?”
一名在县衙充当刑名师爷、实则家传法家律学的中年文士,深夜反复研读诏书,眼中闪烁着激动与野心的光芒。
法家虽曾助秦一统,却背负骂名千年,如今竟有机会登堂入室?
“兵家…陛下欲集兵家之大成?”
一名退役的老校尉,摩挲着祖传的、已经翻烂的《孙膑兵法》抄本,心潮澎湃。
怀疑、激动、忐忑…种种情绪交织。
但最终,对传承学问的执念,对光耀门楣的渴望,对一展所长的期盼,压过了一切顾虑。
开始是三三两两,而后是成群结队。
来自天南地北,操着不同口音,穿着各异服饰的“奇人异士”
,怀揣着祖传的典籍、手稿,或是满腹的经纶与技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长安城外,那片传说中的“龙原”
。
他们不敢直接去皇城,而是先聚在龙原的入口处,小心翼翼地打听、求证。
“这位…军爷,”
一位儒生打扮,却眼神锐利、透着法家严苛气息的中年人,恭敬地向值守的红棍行礼,“敢问…陛下那求贤诏,所言可真?吾乃河内张氏,家传律学,精研《法经》、《韩非》,欲效忠朝廷,不知…该如何觐见?”
红棍虽一身煞气,却早已得到吩咐,板着脸公事公办地回道:“诏书岂能有假?去那边棚子下登记!
姓名、籍贯、所擅学派、有何凭据!
自然会有人安排查验引见!”
又一位穿着粗布短打、手上满是老茧的中年汉子挤上前,声音洪亮:“俺是齐地墨者!
会造守城弩、云梯、还有各种机关巧锁!
俺这学问,朝廷也要?”
“要!”
红棍言简意赅,“只要是真本事,能利国利民,龙原都要!
登记!”
一位须皆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牵着一个少年,少年背后负着一柄与他身材不符的长剑。
老者沉声道:“老夫乃古兵家‘形势’一脉传人,善地势勘测、营寨布防、奇正相合之术,可能见驾?”
“登记!
验明正身后,自有安排!”
询问声此起彼伏,法、墨、兵、农、医、阴阳、纵横…甚至还有自称精通占卜、堪舆、驯兽等杂学的,龙蛇混杂,却都怀着一丝希望。
消息很快传到正在龙原督促进度的李世民和秦哲耳中。
“哦?这么快就来了?还不少?”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教材草稿,眼中露出惊喜之色,“走,秦兄,你我亲自去见见这些‘百家遗贤’!”
龙原入口处的临时登记棚外,此刻已聚集了近百人,正忐忑不安地等待着。
当他们看到一队精锐卫士簇拥着两位气度非凡、身穿常服却难掩贵气的人走来时,顿时紧张起来,纷纷屏息垂。
李世民走到人群前方,目光扫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