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历》的颁行,如同在帝国沉闷的认知壁垒上炸开了一道裂隙,让“格物致知”
的光芒得以透入。
澄心堂内,关于月食预测的赞叹声尚未完全平息,云舒却已陷入了更深层次的能量管理失控般的焦虑之中。
她面前巨大的紫檀木案上,一边堆积着工部呈报的新式舰炮铸造遇到的瓶颈——炮管强度不足,炸膛风险犹存;另一边是农政司关于新引进的“黄金稻”
在江北试种遭遇病虫害,减产严重的急报;还有太医署恳请研究更有效疟疾药方的陈情书……
这些奏报,像一根根冰冷的针,刺破着“万国来朝”
、“五谷丰登”
的盛世幻象。
云舒清晰地认识到,依靠零星的工匠经验、偶然的技术引进、或是少数有识之士的个人努力,如同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庞大帝国持续性的、爆式的科技进步。
帝国的肌体虽已强健,但缺乏源源不断的创新血液。
一种决策瘫痪综合症的阴影笼罩着她——问题千头万绪,人才散落各方,资源调配无序,长此以往,改革的红利将被耗尽,帝国将再次陷入停滞。
“陛下,”
工部尚书鲁衡面带难色,“炮管需用更佳的韧性铸铁,然各地矿脉品相不一,冶炼之法亦无定规,工匠各凭经验,良莠不齐,难以为继啊。”
“陛下,”
新任农政司主事忧心忡忡,“病虫害防治,古法有限,若不寻新方,恐损农粮大计。”
云舒沉默着,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上一架利类思进献的、齿轮精密咬合的自鸣钟。
那规律的“滴答”
声,仿佛在催促着她。
她需要的,不是一个能工巧匠,而是一个能系统化生产知识、孵化技术的级引擎。
服务器版本迭代遭遇技术瓶颈?是当前研模式(手工作坊式)效率低下,高级装备(舰炮)卡图纸(材料),生活资源(粮食)遭病毒(病虫害),g(云舒)决定投资建立官方研中心(科学院)打破内卷!
一个午后,云舒屏退左右,只留谢景行在侧。
她摊开一张精心绘制的草图,上面是一座宏大的建筑群规划,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更配有各式各样奇特的工坊、观测台和试验场。
“景行,你看此处如何?”
她指向皇城西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
谢景行目光锐利,扫过图纸上标注的“天文台”
、“格物院”
、“百工坊”
、“药圃”
等字样,沉声道:“陛下是想……将天下奇人异士,聚于一堂?”
“不止是聚拢,”
云舒眼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光芒,“朕要建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学问之宫,技艺之源!
名唤——大夏科学院!”
次日大朝会,云舒颁布了《设立大夏科学院诏》。
这道诏书,其颠覆性不亚于当年的《均田令》和《开海令》。
诏书核心,石破天惊:
地位然:科学院直隶于皇帝,独立于六部之外,享有专项巨额拨款,其负责人(称“总理事”
)秩同正二品大员!
唯才是举:打破一切出身限制!
无论士农工商,乃至异域番邦之人,只要在算学、格物、天文、地舆、农工、医药等任一领域有真才实学,经考核优异,皆可入院,授予“院士”
头衔,秩同五品以上官员,享相应俸禄与殊荣!
分部研究:院内设天文、算学、格物(物理、化学)、地舆、农工、医药等若干部(科),各设掌院院士,专注本领域精深研究。
目标导向:研究不尚空谈,需与国计民生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