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古老拳法,动作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惊人的意念力量。
陈三七闭目感应,现老人在演练时,整个人的精神高度统一,意念如实质般凝聚。
这种状态,与他修炼时追求“意守丹田”
的境界何其相似!
“老先生,您练拳时,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专注状态?”
陈三七恭敬地问。
老人睁开微闭的双眼,打量着他:“年轻人能看出这个,不简单啊。
没错,心意把练的就是一个‘心’字,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这句话如同闪电般击中了陈三七!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可能有偏差——太过注重“气”
而忽略了“意”
。
回想《炼气心法》,开篇就强调“意守丹田”
“以意领气”
,可见“意”
才是主导,“气”
只是随从。
而他的实验却本末倒置,试图通过外部场域直接影响“气”
,忽略了“意”
的关键作用。
这个领悟让他豁然开朗。
也许突破瓶颈的关键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是如何改变环境,而是如何提升“意”
的品质和控制力!
交流会结束后,陈三七迫不及待地返回实验室。
他没有立即重启那些复杂的设备,而是开始了一场全新的实验——意念训练实验。
基于交流会上的启,他设计了一套系统的意念训练方法:
先是通过冥想提升意念的集中度。
他采用了一种科学化的方法:用脑波仪监测脑电波变化,通过生物反馈训练,逐步提升a波和o波的比例——这两种脑波与深度放松和高度专注的状态相关。
然后是意念的精微化训练。
他设计了一系列想象练习:从简单的想象小球在手中旋转,到复杂的想象能量在经络中流动,逐步提升意念的精确度和控制力。
最后是意与气的配合训练。
他尝试用不同的意念状态引导气感运转,观察效果差异。
过程远比想象中困难。
起初,他很难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的状态,意念也经常失控。
但坚持一周后,渐渐有了成效。
最明显的改变是,他现在能够更精确地控制气感的流动。
以往气感如同涓涓细流,只能大致引导方向;现在却如同灵巧的手指,能够完成精细的操作。
另一个意外收获是,意念训练似乎激活了大脑的某些潜能。
他感觉思维更加清晰,创造力也有所提升。
“原来如此”
陈三七若有所悟,“‘意’才是真正的钥匙。”
这个突破虽然没有直接提升气感的总量,却大大提高了气的利用效率。
同样的气量,现在能够挥出之前数倍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个现为他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或许不需要复杂的外部设备,通过强化内在的“意”
,就能实现修炼的突破。
深夜,陈三七独自在实验室整理研究成果。
白板上写满了新的公式和猜想:
意念强度与气感控制精度的关系:p_c=k·1og(i_)
意念聚焦度与能量效率的关联:η=η_o·exp(-ao)
不同脑波状态对修炼效果的影响:
这些全新的研究方向让他兴奋不已。
与之前耗资巨大的物理实验相比,意念训练几乎零成本,却可能带来更大的突破。
“科学验证修仙的道路,或许应该更多地转向内在探索。”
他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