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他用软尺测量针脚的长度和密度,发现这种针法的针脚极短,每厘米大约有15-20针,而且针脚的方向不断变化,丝线的捻度也有细微差异。
“你们看,”他指着绣片上的云雾部分,兴奋地说,“这里的丝线是先浅灰、再中灰、最后深灰,三种颜色的丝线交替使用,而且每一针的入线和出线都非常隐蔽,几乎看不到接头,所以色彩过渡才会这么自然。”
为了更清晰地记录针法,他还用相机拍摄了高清特写,然后在电脑上放大分析,将针脚的走向、丝线的缠绕方式一笔一划地画在设计稿上。
徐佳莹则在一旁回忆姨婆曾经讲过的苏绣典故,结合绣片上的针法,给大家讲解每种针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种‘晕色绣’在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当时主要用于宫廷贡品和贵族服饰,因为工艺复杂、耗时耗力,后来随着机器纺织的兴起,慢慢就没人愿意学了,到现在几乎失传。”
林梦柔则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这些失传针法融入现代产品。
她拿着那块“缠针绣”变体针法的莲纹绣片,若有所思地说:“这种针法的线条太细腻了,用来绣花卉纹样再合适不过,怎么说呢,简直是太契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