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掉和吐蕃一应的商业往来!
这话本官说的,大明户部侍郎,李勤俭!”
在大明的商业领域,他李勤俭几乎就是天。
只要是在日月山经商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他李勤俭的。
“李侍郎……”吐蕃的那些商贾都傻眼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要知道,他们为了来大明做生意,可是付出了甚多,毕竟大明的那些稀罕玩意儿不管是卖回他们吐蕃还是顺着吐蕃继续南下,都将大发一笔,可一旦大明停掉了和吐蕃一应的商业往来,他们可就亏大了啊。
李勤俭压根就没搭理他们,一句话说完就跟上了大部队。
一时间,那些吐蕃商贾如丧考妣,而大明的百姓,一个个都是一脸的兴奋和激动,这才是大国风范!
“大明王廷,成气候了啊!”同样看着这一切的卢正卿一脸感慨地说道。
段纶倒是没将其当一回事儿,而是看着李承乾队伍中的那些女眷摇了摇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岂能让如此多的女眷参与其中?”
如果只是长乐还有李承乾的正妃他还不好说什么,可人群中的女眷不在少数啊。
“这是大明。”阎立德闻言道,“你还拿大唐那一套说事儿?那一套在大明是行不通的,你看人群中,女眷少了啊?
再说了,大明的朝堂上才几个人,如果没有这些女眷,能有如此庞大的队伍?
而且,你一个大唐的工部尚书操心大明的祭祀,你也是闲的……”
段纶被阎立德这话说得肝疼,但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当即也是摇头无语。
另一边,李承乾已经牵着长乐来到了勇山大祭的主祭台,这是当初第一次勇山大祭后,工部专门修建的。
祭台约莫数个足球场大小,能容纳数万人。
在祭台的最里面,是一块高耸入云用红绸子盖着的石碑,在这块石碑的后面,是一层一层阶梯而上的陵墓。
有当初日月山保卫战之时,长眠于此的,也有后面攻伐慕容顺后,入土为安的,还有此番大胜慕容伏允后,魂归故里的。
看着越来越多的陵墓,李承乾也是大受震撼。
他也没想到,自当初日月山保卫战开始,到今天,已有这么多人长眠勇山。
别说他,哪怕是见惯了生死的孙思邈,看到这一幕,也是颇为震撼。
“殿下,时辰到了。”就在李承乾看着那石碑不言不语的时候,负责今日大祭的长孙冲便领着数十人走过来小声说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看了看长孙冲手里的铁皮喇叭,长孙冲立马将其递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这才一只手牵着长乐,一只手拿着铁皮喇叭说道:“昔日,本王与舍妹孤身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本无他想,只愿借道而行。
然,见此地百姓民不聊生,还惨遭前朝皇室追杀,又遇普氏一部救于危难,见其惨状,终不忍心弃之而去,随即在日月山扎根,本只想助其摆脱窘境,阴差阳错之下,又得伊氏两部的辅佐,最终在众多贤臣名将的辅佐之下,成此霸业。
本王汗颜。”
李承乾说一句,他身旁数十人就高声大喝一句。
而在祭台的边缘,同样有数百人跟着高声大喝,力求不管是在祭台之上,还是山脚之下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晰的听到李承乾的一字一句。
众人闻言,无不点头。
而普氏和伊氏的族人,甚至是一脸的与有荣焉。
这段故事他们才是最清楚的。
“今日,我大明王廷成此霸业,本王不敢居功。”李承乾说着,指了指身后近万的陵墓,道,“居首功者,乃是为我大明王廷战死沙场的这些勇士!
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