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开了眼了。”
郭番一脸感叹:“见识到了人家电影工业的强大之处。”
“没错,包括他们的商业模式,还有制作、分销、营销等方面都和我们有很多不一样。”
路洋说起了他这段时间的一些收获。
“他们的人才体系很强大。
在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在洛杉矶的大学,都有影视产业相关的专业与课程,为电影工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而我们国内,大家一谈到影视,你永远只会想到那几所学校。
此外,他们的演员工会、导演工会、制片人工会、编剧工会可以保证所有人的利益。”
美国影视产业人才高达数十万。
这种体量的人员结构,必然产生巨大的竞争与良性循环的展趋势。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观众会经常看到国产烂片,为什么?就是有一群非常不专业且没有追求的人来搞电影,观众们也没其他选择,不看他们看什么?
而在好莱坞,你的剧本不行,影响不大,后面还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剧本在排队。
加上他们强大的制作能力,每个月、每年都能产出很多部电影,数量一多,好电影也会多起来。
这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也是支撑起其电影工业化的基础——人力资源体系。
那什么叫做电影工业化?简单来说,电影的成功一定是可复制的,可以量化的,可以不以任何个人的能量来决定电影最终质量。
美国一部科幻大片从立项、拍摄制作到上映,这个周期可能只要一到两年,这要是在华夏,大概需要三年以上,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完成一部科幻大片。
如果全都像江文、王嘉卫那样一部电影得制作个5年、7年,甚至更久,那观众平时看什么?
当然了,也不是说不需要这种对电影有极致追求的导演,可以有,也必须要有,但是不能成为主流。
未来,华夏会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电影银幕,总票房也仅次于北美,更是会成长到世界第二大的电影市场。
无论是市场空间、资本实力、产业格局,除了美国之外,华夏无疑最有机会成为电影工业的大国。
然而,按照杨简对于那个时期华夏电影展的了解,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事违人愿。
这是什么原因呢?
归根结底,未来华夏电影市场的繁荣更多的是商业上的繁荣,资本的胜利,而非电影本身。
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还存在着产业链低效、原始、高价低质等现象普遍;行业分工协作落后,缺乏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
当然,华夏电影工业本身底子就薄,展时间也短,这也正常。
“我也是想说这一点,据我的了解,在国内优秀且经验丰富的团队和人才很稀缺。
缺乏高效的营销人才和行渠道。
而美国在这方面恰恰和我们相反,他们有大量的人才,还有极其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
饶小智接着说道。
“我觉的还有一点,他们的制作流程非常标准化。
从创意开、制作到行、放映等都有非常的完整的产业链。”
文木野说道:“好莱坞采用工厂化的流水线模式,从剧本开到后期制作均有严格的标准化流程,这样一来可以确保高产且质量稳定。
例如,剧本常通过‘高概念’简化推广,一句话提炼核心卖点。”
“他们从制片、行到放映模式的分工明确,制片方专注内容创作,行方负责市场营销,放映方覆盖影院与现在新兴的流媒体平台,形成良性循环。”
饺子接着文木野的话补充道。
杨简听完,轻笑一声,硕导:“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