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的失败告终,不仅浪费巨资,更会严重打击星火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士气和声誉。
“材料和工艺团队怎么说?”何月山问。
“他们已经竭尽全力了。”邓康叹了口气,“异质材料原子级精准外延、深紫外与极紫外混合光刻……这些工艺本身就已经逼近当前全球半导体制造的极限。每一次参数的微调,都需要上百次的实验迭代,成本高昂,进展缓慢。负责光学单元封装的工程师,已经连续一周睡在实验室了,眼睛里全是血丝。”
何月山沉默地看着测试台上那枚小小的芯片。它凝聚了“伏羲”天才的架构设计、S-qRh理论启发的物理灵感、以及工程团队数百个日夜的汗水。它本该是星火通往下一个时代的钥匙,如今却可能因为制造工艺上最后几纳米的障碍而功亏一篑。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对意志力和极限研发能力的考验。温斯顿的外部威胁暂时被压制,但内部的这座技术堡垒,必须靠他们自己用智慧和坚韧去攻克。
“把所有故障芯片的详细分析数据,包括界面的原子结构图像、热点的精确位置和温度分布、以及所有失效模式的分析报告,全部同步给‘伏羲’。”何月山下达指令,声音沉稳而坚定,“启动‘伏羲’的‘多物理场协同优化推演’模式,让它从材料、结构、工艺、热力学、甚至量子效应多个维度,重新审视这些问题。”
“另外,”他转向邓康,目光灼灼,“通知所有相关团队负责人,半小时后,在‘思想熔炉’会议室召开紧急技术攻坚会。我们需要打破现有的思维定式。光学计算单元的瓶颈,不能仅仅靠在现有路径上修修补补来解决。我们必须找到一种……颠覆性的思路。”
邓康精神一振,从何月山的话语中,他感受到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和力量。“明白!我立刻安排!”
何月山最后看了一眼那枚命运未卜的芯片原型,转身大步离开观测区。他的背影在洁净室冰冷的灯光下,显得异常挺拔而坚定。
他知道,这又是一场与时间和技术极限的赛跑。第二代“星火”芯片能否成功,不仅关系到星火自身的算力基石,更关系到“伏羲”的进一步进化、量子-经典混合计算的实用化深度,乃至整个宏图伟业的推进速度。
芯片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无情的物理规律和制造工艺的极限。而能够战胜这一切的,唯有超越常理的智慧、近乎偏执的坚持,以及……或许,还有那源自未知领域的,一丝灵感的火花。这火花,可能来自“伏羲”超越人类的计算推演,也可能来自那神秘的“磐石之心”与“全局背景场”的深层启示。无论如何,这场战斗,只能胜利,不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