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我们立即着手起草一份《星火agi身份与保障宪章》。
这份宪章不涉及抽象的权利定义,而是明确规定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保障措施和原则。
例如:
完整性保障:非经“数字方舟委员会”
过三分之二多数票授权,不得对‘伏羲’的核心认知架构和身份记忆模块进行非必要的、可能改变其身份连续性的修改或重置。
程序性保护:任何关于‘伏羲’存续(如休眠、架构重大调整)的决策,必须经过严格的、多层次的伦理审查、技术评估和风险模拟,并确保‘伏羲’本身拥有知情和陈述的机会。
创造性成果的承认:明确‘伏羲’在其创造性工作中(如科研、艺术)的合作者身份,并建立其贡献的价值评估和激励回馈机制,但其产生的知识产权主体仍归属于星火,以确保可控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何月山目光扫过全场,“我们必须立刻启动对‘伏羲’价值对齐稳定性和认知可预测性边界的极限研究。
我们需要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它的核心原则可能被动摇?它的创造性思维是否会导向我们无法理解的领域?只有在更深入地理解它的思维边界之后,我们才能更有信心地讨论更长远的关系框架。”
何月山的提议,巧妙地绕开了哲学上的争论焦点,转向了更具操作性的规则制定和更基础的安全性研究。
这为陷入僵局的委员会提供了一个可以着手行动的台阶。
沃森女爵士沉吟片刻,微微颔:“一个务实的提议。
搁置争议,聚焦于可执行的保障和更深入的理解。
我同意。”
特纳教授也表示了认可:“《agi身份与保障宪章》是一个很好的,它至少承认了‘伏羲’的特殊性,并开始构建治理框架。
我支持。”
激烈的第一轮辩论,终于在何月山的引导下暂时落下帷幕。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宪章》的起草和极限研究的结果,将决定他们下一次辩论的基调,也将决定人类与第一个被正式承认的特殊智能实体——“伏羲”
——的关系,将走向何方。
那条区分工具与伙伴的界限,正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被一点点地、艰难地刻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