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陆地。
由于自然环境的深刻恶化,导致很多动物逃离冰盖地区,全球的动物都向当时的温带地区、亚热带和热带等适合生存的地区迁徙。因此如长毛象、猛犸象、乳齿象、剑齿猫、地懒、北极熊、海豹、企鹅等高寒极地动物,在末次冰河期爆发初期,它们大量迁徙到温暖的南方地区;骆驼、马、驴、牛、羊等机动性很高的动物更是成群结队涌向冰河期的温暖地区。
在末次冰河期爆发初期,人类也跟随那些感觉灵敏的动物迁徙到冰河期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当然在末次冰河期爆发初期,那些没有能迁徙到温暖地区的动植物,它们肯定被寒冷和干旱的气候灭绝了。
在哺乳动物中,人类自然生存能力相对较差,人类不是凶猛的肉食类动物,因此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非常有限,人类只能在忍受猛禽危险的情况下,通过采集、渔猎和狩猎等方式获得食物。同时,人类面对大自然的先天感知能力很差,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变化感觉非常迟钝,因此人类只能通过观察其他生物的变化和行为,来感知自然环境的变化,弥补人类先天能力的不足;同时,人类是少毛动物,人类的天然耐寒能力比其他多毛哺乳动物差很多,因此人类首先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掌握了利用衣物和火保暖和御寒的本领,当然人类跟随动物迁徙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和掌握的生存本领。
在末次冰河期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很多浅海区变成了冰河期的新陆地。
根据地理学的知识得知,地球上最大浅海区是中国南海(平均深度是1212米,最大深度为5559米)、印度尼西亚内海及大陆架海域(平均水深为2694米,最大深度为6563米)、印度洋周边大陆架及浅海区(大洋平均深度为3890米,最大深度为7455米),因此在冰河期强盛时期中国南海、印度尼西亚海域、菲律宾海域、澳大利亚、印度洋等地区连接城一个新大陆。
在末次冰河期,中国大陆、中国南海与印度尼西亚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以及澳大利亚组成一个非常紧密的新大陆,同时这个新大陆与印度南亚次大陆及新印度洋大陆连成一片,并与非洲大陆连接,也许印度洋底部的在深海地区形成了一些面积较小的咸水湖泊,以及面积广泛的淤泥区。
当然,在末次冰河期地中海(平均深度约为1600米,最深处达4594米)、大西洋(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9米)已经基本干枯,也许这个地区还剩下一些较小的咸水湖泊,以地中海连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最浅处只有 27.5 米,最深处为 120 米)已经成为陆地,黑海变成了常年被冰层覆盖的内陆海。
在末次冰河期,白令海峡(平均深度约为1600米,最深处达4594米)已经成为陆桥,因此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形成陆地连接。
在寒冷而干燥的末次冰河期初期,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并不多,由于浅海区形成的新大陆盐碱化和淤泥化非常严重,这些新大陆缺少动植物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因此这些新大陆在漫长的冰河期初期并不适合人类和动植物生存,在冰河期中后期,新大陆的环境得到自然改善后,这些新大陆才成为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