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空间内,13.6公里长的“远征无尽号”全息蓝图突然亮起密集的绿色光点——近防炮的标注数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从80座、200座、500座一路跳到2000座,最终在舰体周身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火力网”。李扬指着这些光点,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2000座近防炮,少一座都不行!太阳系外的敌人可能会用密集导弹群或自杀式舰载机突袭,当年功勋舰的近防网差点被突破,这次必须做到‘苍蝇都飞不进来’。”
梁小龙凑到蓝图前,看着光点在舰体上分层排布,瞬间眉开眼笑:“这才叫防护!之前的80座太稀疏了,2000座正好能把舰体裹严实。不过得分好层,别有的地方堆太多,有的地方还留空档。”
秦思远立刻调出近防炮布局模拟图,2000座近防炮被清晰地分成四层:“老板,梁将军,我按‘立体分层’布局——①最外层(距离舰体10公里):400座‘双联装重型激光近防炮’,专门拦截远距离导弹群,射速2500发/分钟,射程500公里;②中外层(距离舰体5公里):600座‘35mm电磁轨道近防炮’,打散突破外层的导弹碎片,射速2000发/分钟,射程300公里;③中内层(距离舰体2公里):600座‘双联装轻型激光近防炮’,摧毁漏网的小型舰载机,射速3000发/分钟,射程100公里;④最内层(舰体表面):400座‘40mm电磁轨道近防炮’,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射速1800发/分钟,射程50公里。”
他顿了顿,补充关键细节:“每座近防炮都配独立的雷达和AI瞄准模块,能自主锁定目标,也能接受旗舰AI‘穹顶’的统一调度。而且炮位做了‘冗余设计’,就算某一层有20%的近防炮故障,剩下的也能覆盖80%的拦截范围,比功勋舰的‘单点故障连锁反应’靠谱多了。”
李扬指着最内层近防炮的位置,提出优化:“舰首主炮区和上层指挥中心周围,再各加50座近防炮,这两个地方是核心,不能有任何风险。另外,近防炮的供能要单独分出来,从反物质引擎的武器供能里划150MW专门给近防系统,避免跟主炮、副炮抢电——当年就是因为供能不足,近防炮断过火,这次必须杜绝。”
秦思远立刻调整供能分配图:“反物质引擎总输出维持2600MW,武器系统供能从850MW提到1000MW,其中近防炮独占150MW,主炮420MW,副炮280MW,剩下的150MW留作武器应急储备。这样就算主炮和副炮满负荷运转,近防炮也能有稳定供能,不会再断火。”
解决完近防炮,梁小龙突然拍了下蓝图的舰体两侧:“光有近防还不够,得有能主动出击的‘大杀器’!加两座深空鱼雷发射井,专门发射带短距离空间跳跃的反物质炸弹,遇到敌方大型舰队或要塞,直接跳过去炸,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李扬眼睛一亮,立刻在蓝图两侧标注出两个巨型发射井的位置:“就装在舰体中段两侧,避开引擎舱和舰载机库,每个发射井直径50米,深度200米,足够容纳重型鱼雷。鱼雷必须带短距离空间跳跃功能,跳跃距离不用太远,100万公里以内就行,主要用于突袭——比如敌方舰队在500万公里外设防,鱼雷先常规飞行400万公里,然后突然跳跃100万公里,直接出现在敌方舰队中心,根本来不及拦截。”
秦思远调出鱼雷设计参数,快速细化:“鱼雷用‘流线型钛合金弹体’,长30米,直径5米,战斗部装‘反物质核心’,当量相当于5000吨TNT,足够摧毁一艘敌方超重型巡洋舰或瘫痪一个小型要塞。空间跳跃用‘微型反物质引擎’,单次跳跃最大距离120万公里,跳跃准备时间30秒,误差控制在10公里以内,精度足够命中大型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