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小型舴艋舰,悄悄靠近铁索。士兵们潜入江中后,凭借娴熟的水性,避开陈军的巡逻,迅速用斧头与锯子砍断铁索,破坏栅栏。
天快亮时,铁索与栅栏已被破坏殆尽。杨素见时机成熟,立即下令发起总攻。他亲自率领五牙舰冲在最前面,利用拍竿砸击陈军战船,陈军战船失去铁索连接,首尾不能相顾,很快便被隋军战船撞碎或拍沉。吕忠肃见状,亲自率军登上隋军战船,与隋军展开近身搏杀。杨素身先士卒,手持长矛,斩杀数十名陈军士兵,麾下士兵见状,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最终,陈军大败,吕忠肃率领残部逃走,隋军顺利突破歧亭防线。
此后,杨素率领水师继续东进,陈朝沿江守军闻风丧胆,纷纷弃城而逃。开皇九年(589年)正月,杨素的水师抵达汉口,与秦王杨俊率领的陆军会师。此时,东路军已逼近陈都建康,陈后主陈叔宝才意识到局势危急,急忙下令调兵遣将,抵御隋军。但陈朝军队长期疏于训练,且陈后主昏庸无能,指挥混乱,根本无法抵挡隋军的进攻。
正月二十日,隋军攻破建康,陈后主带着张贵妃、孔贵嫔躲进皇宫后院的枯井中,被隋军擒获,陈朝灭亡。消息传到汉口,杨素率领水师顺江而下,抵达建康,与其他几路隋军会师。至此,历时近四个月的平陈之战宣告结束,隋朝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平陈之后,杨素因功被封为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赏赐绸缎万匹、奴婢百余人,其子杨玄感也被封为仪同三司。但杨素并未居功自傲,他深知,江南地区刚刚平定,百姓对隋朝的统治尚未完全认同,若不加以安抚,极易引发叛乱。于是,他主动向隋文帝请求,前往江南安抚百姓。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荆州总管,负责镇守江南。
杨素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措施:他下令赦免陈朝的降兵降将,给予他们妥善安置;减轻江南地区的赋税徭役,缓解百姓负担;尊重江南地区的文化习俗,禁止隋军士兵骚扰百姓。同时,他也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的叛乱活动,先后平定了汪文进、高智慧等地方势力的叛乱,稳定了江南局势。在杨素的治理下,江南地区很快恢复了秩序,百姓安居乐业,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隋朝统一江南后,北方的突厥成为最大的威胁。突厥乃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自北魏时期便已崛起,到隋朝初年,已分为东突厥与西突厥两大部落,其中东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西突厥的达头可汗,皆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时常率领骑兵入侵隋朝边境,掠夺人口与财物,给隋朝的北方边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曾派大军分五路出击突厥,虽取得一定胜利,但并未彻底解决突厥的威胁。开皇九年(589年)平陈之后,隋文帝终于得以集中精力应对突厥,他任命杨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领大军驻守北方边境,防备突厥入侵。
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的都蓝可汗与西突厥的达头可汗结盟,率领十万骑兵入侵隋朝边境,一时间,北方边疆告急,隋文帝立即任命杨素为行军元帅,率领大军抵御突厥。
以往隋朝对抗突厥,皆采用“方阵战术”——将步兵布置在中间,形成密集的方阵,外围配备骑兵,以步兵方阵阻挡突厥骑兵的冲击,再以骑兵迂回包抄。这种战术虽能抵御突厥的进攻,却难以重创突厥骑兵,往往只能将其击退,无法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杨素深知,若要彻底击败达头可汗的十万骑兵,必须改变这种保守的战术。
抵达前线后,杨素召集麾下将领,提出了改变战术的想法。他说:“突厥骑兵骁勇善战,擅长奔袭,若仍用方阵战术,虽能自保,却无法破敌;我军应放弃方阵,组建精锐骑兵部队,与突厥骑兵正面交锋,以快制快,方能重创敌军。”
将领们闻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