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性子暴躁,要是三天内做不完,我们肯定会死。不如先下手为强,杀了张飞,投奔东吴。”
当天晚上,张飞在帐中喝得大醉,躺在床上睡着了。范强、张达揣着匕首,悄悄溜进帐中,见张飞睡得正香,鼾声如雷,就上前一刀割下了他的首级,连夜逃出阆中,往东吴跑去。
第二天,张飞的部将见帐里没人,进帐查看,发现张飞已经死了,首级也不见了,大惊失色,赶紧派人去成都向刘备报告。刘备听说张飞的死讯,像被雷击中一样,半天说不出话,接着放声大哭:“二弟刚去世,三弟又被害,我身边的得力助手,全没了啊!”
张飞的死,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位名将,更让讨伐东吴的战争雪上加霜。后来,刘备讨伐东吴在夷陵兵败,蜀汉国力大减,再也难以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道:“张飞勇猛雄壮,仅次于关羽,曹魏的谋臣程昱等人都称赞关羽、张飞是能敌万人的猛将。但张飞敬重有学识的君子,却不体恤普通士兵;关羽善待士兵,却对士大夫傲慢,这是两人的缺点啊。”张飞一生,勇猛无比,智谋也不断增长,却最终因为“不体恤下属”被部下杀死,实在是英雄的悲剧。
张飞死后,刘备追封他为“桓侯”,把他葬在阆中。阆中百姓感激他的恩德,为他建了庙,一年四季都祭祀他。后世的人,也大多称赞他的勇猛,敬重他的忠义。
在戏剧舞台上,张飞常以“黑脸”形象出现,手里拿着丈八蛇矛,威风凛凛。他“长坂坡喝退曹军”“义释严颜”等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登岳阳楼》,诗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张飞,却暗含着对三国英雄的追忆,而张飞的勇猛,正是三国英雄气概的代表。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东坡志林》里写道:“街巷里的小孩调皮,家里人嫌麻烦,就给钱让他们坐在一起听人讲古事。讲到三国的时候,听到刘备打败仗,孩子们就皱着眉头,甚至掉眼泪;听到曹操打败仗,就高兴得欢呼。从这就能看出,君子和小人的影响,一百代都不会断绝。”其中,张飞作为刘备麾下的名将,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成了“忠义勇武”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期,《三国演义》问世,张飞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他既是“怒鞭督邮”的刚直之人,也是“义释严颜”的仁德将领;既是“长坂坡吓退百万兵”的勇士,也是“瓦口关大破张合”的智将。虽然有“鲁莽”的一面,却更显得真实可爱。
千年之后,当人们说起“三国名将”,张飞的名字始终会被提起。他的丈八蛇矛,他的一声怒吼,他的忠义仁勇,早已越过历史的尘埃,成了中华文化里“英雄”的代名词。就像阆中张飞庙里的一副对联写的:“力扶汉鼎,一代英名垂宇宙;气吞吴魏,千秋勇烈震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