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用苇绳把鬼捆起来,喂给老虎吃。先民相信,桃树有“驱邪”之力(桃木味辛,能驱虫),神荼郁垒有“镇鬼”之能,故后世过年时,会在门上贴二人的画像,或写“神荼郁垒”四字,这便是最早的“门神”——是先民对“家宅安宁”的朴素愿望。
(四)东山经:东方的沧海与奇物
东方属木,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东山经》多海岛、大兽,有“巴蛇食象”的奇观,也有“君子国”的理想。
13.泰山:东岳之祖,太昊所居
《东山经·东次四经》载:“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詨。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泰山是东山经的重要山脉,也是后世的“东岳”,被视作“万物所成终而所成始”的地方。山上多玉,山下多金,山中的狪狪兽像小猪,却能产珍珠,叫声是“狪狪”。环水从这里向东流入长江,水中多水晶。先民视泰山为“神圣之地”,因为它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认为太昊(东方天帝)曾居于此。泰山的“厚重”,也让它成为后世帝王封禅的场所。
14.巴蛇丘:巴蛇食象,蛇之巨者
《山海经·海内南经》(附于东山经)云:“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巴蛇丘在东方,因巴蛇而得名。巴蛇是《山海经》最大的蛇:它能吞下大象,过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头,君子吃了巴蛇的肉,能不得心腹之病。巴蛇的颜色有青、黄、红、黑四种,也有说它是黑蛇青头,住在犀牛的西边。“巴蛇食象”的记载,看似荒诞,实则反映先民对“蛇”的敬畏:蛇能蜕皮,被视作“重生”的象征;巴蛇能吞象,被视作“力量”的象征。后世“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便源于此——先民借巴蛇的“巨贪”,警示世人莫要贪得无厌。
15.余峨山:玄龟负文,洛书之兆
《东山经·东次二经》载:“又南三百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楠,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余峨山多梓楠树,山下多荆棘,杂余水向东流入黄水。山中的犰狳像兔子,却有鸟的嘴、猫头鹰的眼睛、蛇的尾巴,见人就装死,叫声是“犰狳”,它出现的地方,蝗虫会成灾——这是先民对“虫害”的兆示。山中的鵸鵌鸟像乌鸦,却有三个头、六条尾巴,还喜欢笑,吃了它的肉能让人不生厌心,还能抵御凶邪。这般“三首六尾”的形象,或许是先民对“多能”的想象:三个头能看八方,六条尾能避灾祸,是对“安全”的寄托。
(五)中山经:中央的沃土与人文
中央属土,是先民聚居之地,故《中山经》多“人文之山”,有掌管生育的女神,有象征君子的异兽。
16.青要山:武罗女神,司掌生育
《中山经·中次三经》云:“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南望渚丘。有鸟焉,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名曰鹈鹕,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青要山是天帝的“秘密都城”,北望黄河曲折,南望水中渚丘,是块风水宝地。山中的鹈鹕鸟像野鸭,青色的身体、红色的眼睛和尾巴,吃了它的肉能让人容易生小孩——这是先民对“生育”的期盼。山中的荀草像兰草,方茎黄华赤实,根像藁本,吃了能让人容貌变美。更重要的是,青要山有女神武罗居住,她“人面豹文,小要(腰)白齿,穿耳以鐻”,掌管人间生育。先民将“生育”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