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众”(《啸亭杂录》卷三)。激战月余,清军仍未能破城,反而因暑热和补给困难减员不少。
霍集占得知库车被围,亲率三千骑兵来援。兆惠分兵迎击,在库车城外的鄂根河展开激战。清军“乘夜袭其营,斩馘千余”,霍集占大败而逃,仅带数十人窜回叶尔羌。此战后,库车守将见援军无望,乘夜弃城而逃,清军终于攻克这座坚城。但兆惠清点兵力时发现,南下以来清军已伤亡近三千,且粮草即将告罄,不得不暂缓进军。
乾隆帝接到战报后,调整策略,命兆惠“先清阿克苏、乌什诸城,稳固后方,再图叶尔羌”。阿克苏城主霍集斯(曾擒获达瓦齐献予清军)见清军势大,主动开城投降,“献马千匹,粮万石”(《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六十八),使清军获得重要补给。至同年秋,除叶尔羌、喀什噶尔外,回疆各城多已归附清廷。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兆惠决定乘胜进军叶尔羌。他亲率三千清军(其中多数为满、蒙八旗兵)抵达叶尔羌城外,扎营于城南的黑水河畔,故称“黑水营”。此时霍集占已在此集结数万叛军,双方兵力悬殊。
兆惠本想趁敌军立足未稳渡河作战,不料刚渡一半,叛军突然从两翼杀出,“矢石如雨,骑兵往来冲杀”(《清史稿·兆惠传》)。清军被迫退回河岸,陷入重围。霍集占下令“绝其水道,困死清军”,黑水营顿时陷入绝境。兆惠在给清廷的奏报中写道:“我军被围,粮且尽,马驼多毙,士卒煮鞍革充饥,然皆愿死战。”(《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一)
坚守期间,清军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兆惠身先士卒,“左颊被枪伤,犹策马指挥”(《啸亭杂录》卷三)。士兵们“掘井得水,煮粮种为食,夜袭敌营夺马驼”,多次击退叛军进攻。最危急时,叛军引河水灌营,清军“挖沟排水,反得饮水”;叛军断其粮道,清军“掘得叛军先前埋藏的粮食数百石”(《圣武记》卷四),竟奇迹般地支撑下来。
黑水营被围的消息传至北京,乾隆帝急命富德率援军南下。富德一路转战,“遇敌于呼尔璊,转战四昼夜,杀贼数千”(《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三),终于在次年正月抵达黑水营外围。兆惠见援军至,率军从内杀出,内外夹击,叛军大败而逃,长达三个月的黑水营之围终得解除。此役清军虽损失惨重,但彻底挫败了叛军的锐气,为最终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夏,清军经过休整,兵分两路展开总攻:兆惠率军进攻喀什噶尔,富德进军叶尔羌。大小和卓见清军势不可挡,竟裹挟城中百姓和财物向西逃窜,“凡不愿从者,悉遭屠戮”(《西域闻见录》卷三)。喀什噶尔、叶尔羌两城相继光复,清军随即展开追击。
七月,清军在阿尔楚山(今帕米尔高原东北)追上叛军。富德令前锋参赞大臣明瑞率骑兵冲锋,“自辰至午,三战三捷”,斩杀叛军数千人。大小和卓率残部逃往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其部众“沿途溃散,降者甚众”(《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八十六)。霍集占曾向巴达克山国王素勒坦沙求援,许诺割让土地,遭拒绝后双方发生激战,叛军大败。
素勒坦沙深知清军势大,不敢收留大小和卓,遂将二人擒杀,“函其首献于清军”(《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七)。至此,历时两年的大小和卓叛乱彻底平定。乾隆帝接到捷报后,命人将大小和卓首级悬于京师示众,以儆效尤,并赋诗庆祝:“凶渠授首,回疆悉平,拓地二万余里,皆入版图。”(《御制诗集》卷五十八)
平定叛乱后,兆惠率军进驻喀什噶尔,着手安抚百姓。他发布告示:“凡被胁迫者,皆免罪;归降者,仍其产业;逃亡者,招抚复业。”(《回疆通志》卷三)同时严惩叛乱骨干,清查户籍,恢复生产。至年底,回疆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商旅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