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船分成四队,自己带一队攻北,其他三队分别攻东、南、西,约定\"以奏乐为号,同时进攻\"。有部将不解:\"打仗哪有奏乐的?\"张弘范笑了:\"宋军以为咱在宴会,放松警惕,这时候打,事半功倍。\"
果然,当元军的战鼓换成了笛子和琵琶声,宋军士兵都扒着船帮看热闹:\"蒙古人疯了?打仗还奏乐?\"就在这时,张弘范的旗舰突然冲出,撞向宋船的栅栏,元军士兵像猴子一样爬上宋船,宋军才反应过来,慌忙拔刀抵抗——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诡异的一场海战,以乐声为冲锋号。
战斗从清晨打到中午,宋军的船阵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元军的火箭像雨点一样射过来,宋船虽然堆了沙土,还是有几十艘着了火,海面上飘着烧焦的木板和尸体。张世杰带着亲兵在船阵里冲杀,身上中了三箭,仍大喊:\"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陆秀夫在主舰上护着小皇帝赵昺。这孩子吓得直哭,陆秀夫把他抱在怀里,指着混乱的海面说:\"陛下别怕,咱大宋的忠臣都在这儿,就是死,也不能当俘虏。\"他回头问身边的史官:\"今日之事,该记入史册吗?\"史官含泪点头:\"臣会写下:'丙子日,崖山大战,宋师大溃。'\"
下午,宋军的船越来越少,元军已经占领了大半海面。张弘范让人在旗舰上竖起一面大旗,上面写着\"张\"字——他就是要让宋军看看,是汉人把他们打败的。
张世杰见大势已去,派小船去接小皇帝:\"陛下,跟我突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陆秀夫看着那艘摇摇晃晃的小船,又看了看远处逼近的元军战船,摇摇头:\"此去是生是死?就算逃出去,陛下年幼,被人掳走当傀儡,还不如死得有尊严。\"
他把国玺系在腰间,对着赵昺磕了三个头:\"陛下,天亡大宋,臣无能,只能陪您去了。\"然后抱起八岁的小皇帝,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周围的大臣、宫女、士兵见了,纷纷哭喊着\"陛下,臣等随您去!\",接二连三地跳海。史官在最后一刻,把手中的史册捆在身上,也跳了下去——他要让后人知道,南宋是怎么亡的。
张世杰在混乱中突出重围,看着身后的船阵被元军烧毁,海面上漂满了尸体,突然一口鲜血喷在甲板上。他想再杀回去,却被部将拉住:\"元帅,留条命吧,将来或许还有机会!\"可当他的船开到海陵岛(今广东阳江海陵岛)时,遭遇了台风,船翻了,张世杰落水前最后一句话是:\"我为大宋尽忠了!\"
崖山之战的消息传到大都,忽必烈正在看新修的《授时历》,听到\"宋室亡矣\",沉默了半天,说了句:\"陆秀夫是个忠臣。\"他让人去打捞陆秀夫和赵昺的尸体,却只找到一具穿着龙袍的小孩尸身,不知道是不是赵昺,最后只能草草埋了。
有人说,文天祥当时也在崖山附近。其实不然,他早在三年前就被俘了。元军把他押到崖山,让他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挥笔写下了那首《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叹口气:\"这人是劝不降了,送大都去吧。\"
文天祥在大都被关了三年,忽必烈亲自劝降:\"你若降,我封你为宰相。\"文天祥笑了:\"我是大宋的宰相,岂能事二主?要杀便杀,别废话。\"至元十九年(1282年),他在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就义,死前向着南方磕了三个头——那是南宋都城临安的方向。
崖山之战后,有个叫邓光荐的文人活了下来,他写了本《填海录》,记录了崖山的最后日子。里面说,跳海的军民有十几万,海面上浮尸漂了十几天,\"水为之赤\"(海水都被染红了)。有人说这是夸张,但想想那二十万军民里,大多是拖家带口的百姓,他们本可以投降元军